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金湖凹陷古近系阜三段沉积微相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0-19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滩坝沉积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1.3.1 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研究第15-16页
        1.3.2 滩坝砂体精细刻画及控制因素研究第16页
        1.3.3 关键技术第16-17页
    1.4 完成工作量第17-18页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第18-19页
2 区域地质概况第19-25页
    2.1 工区概况第19-20页
    2.2 地层特征第20-23页
        2.2.1 泰州组(K_2t)第21页
        2.2.2 阜宁组(E_1f)第21-22页
        2.2.3 戴南组(E_2d)第22页
        2.2.4 三垛组(E_2s)第22页
        2.2.5 盐城组(Ny)第22-23页
    2.3 构造特征第23-25页
        2.3.1 凹陷形成第23页
        2.3.2 断坳阶段第23页
        2.3.3 断陷阶段第23页
        2.3.4 坳陷阶段第23-25页
3 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相研究第25-49页
    3.1 单井相分析第26-30页
    3.2 典型连井相分析第30-38页
        3.2.1 沛X2—张庄101—墩1连井相第31-33页
        3.2.2 卞西1—塔6—应3连井相第33页
        3.2.3 韩1—成X1—闵20连井相第33-38页
        3.2.4 秦3—沛X2—崔20连井相第38页
    3.3 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体系类型第38-44页
        3.3.1 建设型三角洲体系第38-41页
        3.3.2 近岸改造型滩坝体系第41-43页
        3.3.3 风暴沉积体系第43-44页
    3.4 金湖东部凹陷滩坝沉积模式第44-45页
    3.5 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相平面展布第45-49页
4 金湖东部凹陷阜三段滩坝砂体控制因素第49-73页
    4.1 古水深恢复第49-54页
        4.1.1 波痕法第50-53页
        4.1.2 坝砂厚度法第53-54页
    4.2 古地貌恢复第54-62页
        4.2.1 残余厚度第56-57页
        4.2.2 倾角校正第57-58页
        4.2.3 压实恢复第58-61页
        4.2.4 古地貌图第61-62页
    4.3 古风场恢复第62-68页
        4.3.1 古风向恢复第62-64页
        4.3.2 古风力恢复第64-68页
    4.4 古物源分析第68-71页
    4.5 滩坝砂体控制因素分析第71-73页
5 结论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附录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典型铜矿区微生物基本特性及对铜吸收转化机制初探
下一篇:海南儋州丰收矿区裂隙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