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一 干姜本草学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1 药物来源 | 第12页 |
2 炮制方法 | 第12页 |
3 饮片性状 | 第12-13页 |
4 干姜溯源 | 第13-14页 |
5 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 | 第14-15页 |
6 配伍概述 | 第15页 |
7 用法与用量 | 第15页 |
8 使用注意 | 第15页 |
9 对张仲景使用干姜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二 干姜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三 小结 | 第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页 |
前言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第24-91页 |
一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干姜的功效主治 | 第24-40页 |
1 运用干姜的方剂及其功效列表 | 第24-28页 |
2 用干姜方剂的功效主治分析 | 第28-38页 |
2.1 温中散寒 | 第28-34页 |
2.2 温肾回阳 | 第34-36页 |
2.3 温肺化饮 | 第36-38页 |
2.4 温心阳除痹 | 第38页 |
3 小结 | 第38-40页 |
二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干姜的配伍比例、功效和应用规律 | 第40-62页 |
1 干姜常用配伍药物列表 | 第40-41页 |
2 常用配伍分析 | 第41-59页 |
2.1 干姜配甘草,温阳复气 | 第42-44页 |
2.2 干姜配人参,温中健脾 | 第44-47页 |
2.3 干姜配半夏,温胃降逆 | 第47-49页 |
2.4 干姜配附子,温肾回阳 | 第49-52页 |
2.5 干姜配桂枝,辛温通阳 | 第52-53页 |
2.6 干姜配黄芩,清热温中 | 第53-55页 |
2.7 干姜配茯苓,散寒化饮 | 第55-56页 |
2.8 干姜配细辛,温肺化饮 | 第56-57页 |
2.9 干姜配五味子,敛肺止咳 | 第57-59页 |
3 干姜常用的复合配伍规律 | 第59-61页 |
3.1 参姜草,补益脾胃,健运中焦 | 第60页 |
3.2 姜夏芩,寒温并用,辛开苦降 | 第60页 |
3.3 姜辛夏味,温肺化饮,降逆止咳 | 第60-61页 |
4 小结 | 第61-62页 |
三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干姜的用量规律 | 第62-70页 |
1 干姜的用量概况 | 第62-63页 |
2 干姜不同剂量的功效及主治 | 第63-66页 |
3 干姜用量占方剂总剂量的比例 | 第66-69页 |
4 小结 | 第69-70页 |
四《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用干姜方剂的应用规律 | 第70-82页 |
1 常见病证与用干姜方剂的分布规律 | 第70-77页 |
1.1 四肢头面颈项身证 | 第73-74页 |
1.2 寒热类 | 第74页 |
1.3 吐利证 | 第74页 |
1.4 胸胁腹部证 | 第74-75页 |
1.5 情志类 | 第75页 |
1.6 咳喘证 | 第75页 |
1.7 饮食二便 | 第75-76页 |
1.8 汗证 | 第76页 |
1.9 心区证 | 第76页 |
1.10 血证 | 第76-77页 |
2 干姜的加减规律 | 第77-79页 |
2.1 加干姜的规律 | 第77页 |
2.2 减干姜的规律 | 第77-78页 |
2.3 用干姜方的加减方法 | 第78-79页 |
3 用干姜方剂的煎服方法 | 第79-81页 |
3.1 先煎、后下法 | 第79-80页 |
3.2 特殊煎煮法 | 第80页 |
3.3 特殊服用法 | 第80-81页 |
4 小结 | 第81-82页 |
五 《金匮要略》后三篇中的干姜 | 第82-85页 |
1 《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 | 第82-84页 |
1.1 三物备急丸 | 第82-83页 |
1.2 紫石寒食散 | 第83-84页 |
2 《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 第84页 |
3 小结 | 第84-85页 |
六 讨论 | 第85-91页 |
1 后世医家运用干姜的经典方剂 | 第85-87页 |
2 临床医案举例——导师肖相如教授运用含干姜的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的验案 | 第87-91页 |
2.1 半夏泻心汤治久利案 | 第87-88页 |
2.2 半夏泻心汤治糖尿病案 | 第88-89页 |
2.3 半夏泻心汤治慢性肾衰案 | 第89-91页 |
结语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附录 | 第94-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个人简历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