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2页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区域河湖阶段性演化历史 | 第19-3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2.1.2 地质地貌概况 | 第20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20-21页 |
2.2 临汾盆地概况 | 第21-22页 |
2.3 临汾盆地第四纪中晚期河湖演化过程分析 | 第22-28页 |
2.3.1 侯马凹陷地貌沉积特征 | 第24-26页 |
2.3.2 临汾凹陷地貌沉积特征 | 第26-28页 |
2.4 汾河河段地貌沉积特征 | 第28-29页 |
2.5 本章总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柴庄隆起段河湖阶段性演化历史分析 | 第31-44页 |
3.1 柴庄隆起地貌沉积特征 | 第31-32页 |
3.2 白马西沟剖面描述 | 第32-36页 |
3.3 高显砖瓦产剖面描述 | 第36-38页 |
3.4 高显村剖面简述 | 第38-40页 |
3.5 综合剖面特征 | 第40-42页 |
3.6 本章总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丁村人遗址剖面分析 | 第44-51页 |
4.1 丁村79﹕01遗址剖面分析 | 第44-45页 |
4.2 丁村54﹕102遗址剖面分析 | 第45-46页 |
4.3 丁村54﹕100遗址剖面分析 | 第46-49页 |
4.4 区域河湖地貌演化与“丁村组”遗址点的对应关系 | 第49-51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特色与不足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