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鼓浪屿历史文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鼓浪屿历史建筑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3 闽南历史建筑营造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2.4 鼓浪屿近代建筑营造相关研究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鼓浪屿近代建筑营造发展脉络 | 第18-33页 |
2.1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积淀 | 第18-23页 |
2.2 19世纪下半叶外来近代建筑营造的传播 | 第23-26页 |
2.3 世纪之交华侨建筑营造的早期实践 | 第26-29页 |
2.4 20世纪初近代多元建筑营造的交流与融合 | 第29-31页 |
2.5 厦门装饰风格建筑的创造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鼓浪屿早期西方人近代建筑的营造(19世纪下半叶) | 第33-61页 |
3.1 概述 | 第33-34页 |
3.2 建筑营建活动中的设计师 | 第34-41页 |
3.2.1 商人、传教士指导中国工匠的模式 | 第34-35页 |
3.2.2 西方人技师的参与 | 第35-37页 |
3.2.3 日本驻厦门领事馆的案例 | 第37页 |
3.2.4 英国驻厦门领事馆的案例 | 第37-40页 |
3.2.5 郁约翰医生设计的鼓浪屿救世医院 | 第40-41页 |
3.3 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空间营造特征 | 第41-44页 |
3.4 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结构营造体系 | 第44-50页 |
3.5 装修装饰构造及构件 | 第50-55页 |
3.5.1 板条抹灰隔墙、吊顶及外廊遮阳 | 第50-53页 |
3.5.2 门窗 | 第53页 |
3.5.3 瓶形栏杆柱 | 第53-55页 |
3.6 主要建筑材料及其使用 | 第55-60页 |
3.6.1 石材及其应用 | 第55页 |
3.6.2 木材及其应用 | 第55-56页 |
3.6.3 砖及其砌法 | 第56-57页 |
3.6.4 钢材 | 第57页 |
3.6.5 钢筋混凝土 | 第57页 |
3.6.6 五金件 | 第57-60页 |
3.7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鼓浪屿早期华侨建筑的营造(19世纪末、20世纪初) | 第61-78页 |
4.1 概述 | 第61页 |
4.2 华侨建筑营造的早期探索 | 第61-72页 |
4.2.1 最初的华侨住居建筑及其营造 | 第61-63页 |
4.2.2 华侨住居的全面洋楼化 | 第63-64页 |
4.2.3 华侨洋楼外廊空间营造特征 | 第64-71页 |
4.2.4 华侨洋楼平面空间营造特征 | 第71-72页 |
4.3 早期华侨洋楼营造技艺的初步形成 | 第72-77页 |
4.3.1 近代营造体系的吸收及其本土化创造 | 第72-75页 |
4.3.2 砖墙营造中近代化与传统的结合 | 第75-77页 |
4.4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鼓浪屿近代建筑营造的多元发展(20世纪前期) | 第78-102页 |
5.1 概述 | 第78页 |
5.2 外来建筑营造的多元化 | 第78-87页 |
5.2.1 外来多元建筑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 第78-82页 |
5.2.2 海关税务司外廊式建筑营造的新风尚 | 第82-84页 |
5.2.3 职业建筑师设计的美国领事馆 | 第84-85页 |
5.2.4 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 | 第85-87页 |
5.3 华人近代建筑营造的显著发展 | 第87-101页 |
5.3.1 华人营造队伍的成长 | 第87-88页 |
5.3.2 林尔嘉与菽庄花园的营造 | 第88-90页 |
5.3.3 华侨洋楼营造的新趋势 | 第90-96页 |
5.3.4 华人地产开发带动营造发展 | 第96-99页 |
5.3.5 营造技术的挑战:三一堂的建设 | 第99-101页 |
5.4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鼓浪屿本土化近代建筑营造的确立(20世纪20、30年代) | 第102-117页 |
6.1 鼓浪屿近代建筑本土化的进一步发展 | 第102页 |
6.2 厦门装饰风格建筑基本特征 | 第102-106页 |
6.2.1 建筑格局 | 第102-103页 |
6.2.2 营造方式的创新 | 第103-105页 |
6.2.3 厦门装饰风格建筑实例 | 第105-106页 |
6.3 厦门装饰风格建筑的营造 | 第106-109页 |
6.3.1 承重体系 | 第108页 |
6.3.2 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 第108页 |
6.3.3 砖墙、砖柱 | 第108页 |
6.3.4 装饰、装修工程 | 第108-109页 |
6.4 洗石子工艺的运用 | 第109-116页 |
6.4.1 概况 | 第109-110页 |
6.4.2 使用的工具 | 第110-111页 |
6.4.3 使用的材料 | 第111-112页 |
6.4.4 制作工序 | 第112-113页 |
6.4.5 特殊造型的做法 | 第113-116页 |
6.5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7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