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与离子识别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8页
    1.1 二茂铁的理化性质与电化学性质概述第11-12页
    1.2 二茂铁及其衍生物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 二茂铁衍生物的应用第15-20页
        1.3.1 功能材料第15-17页
        1.3.2 添加剂第17页
        1.3.3 生物和医药第17-18页
        1.3.4 催化第18-20页
    1.4 离子识别第20-25页
        1.4.1 离子识别简介第20页
        1.4.2 离子识别检测方法第20-23页
        1.4.3 具有阴离子识别效应的二茂铁衍生物第23-25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5-26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第26-28页
        1.6.1 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26页
        1.6.2 二茂铁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26-28页
第二章 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28-41页
    2.1 引言第28-29页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29-30页
        2.2.1 实验药品第29页
        2.2.2 实验仪器第29-30页
    2.3 主要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第30-31页
        2.3.1 红外光谱第30页
        2.3.2 紫外光谱第30页
        2.3.3 核磁共振第30页
        2.3.4 电化学测试第30页
        2.3.5 电导率测试第30-31页
    2.4 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第31-33页
        2.4.1 乙酰基二茂铁的合成第31页
        2.4.2 1,1'-二乙酰基二茂铁的合成第31页
        2.4.3 二茂铁甲醛的合成第31-32页
        2.4.4 乙基二茂铁的合成第32页
        2.4.5 2-二茂铁-苯并咪唑的合成第32-33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33-39页
        2.5.1 二茂铁衍生物的谱图分析第33-34页
        2.5.2 取代基对二茂铁衍生物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第34-38页
        2.5.3 取代基对二茂铁衍生物扩散系数的影响第38-39页
        2.5.4 取代基对二茂铁衍生物电导率的影响第39页
    2.6 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二茂铁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41-62页
    3.1 引言第41-42页
    3.2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42-43页
        3.2.1 实验药品第42页
        3.2.2 实验仪器第42-43页
    3.3 主要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第43-44页
        3.3.1 红外光谱第43页
        3.3.2 紫外光谱第43页
        3.3.3 元素分析第43页
        3.3.4 电化学第43页
        3.3.5 核磁共振第43-44页
    3.4 二茂铁苯并咪唑衍生物FcB1-FcB4的合成第44-51页
        3.4.1 4 -氯-1,2-苯二胺的合成第44-45页
        3.4.2 4 -甲氧基-1,2-苯二胺的合成第45-47页
        3.4.3 3 ,4-二氨基甲苯的合成第47-48页
        3.4.4 3 ,4-二氨基苯磺酸的合成第48-49页
        3.4.5 2 -二茂铁-6-氯-苯并咪唑的合成第49-50页
        3.4.6 2 -二茂铁-6-甲基-苯并咪唑的合成第50页
        3.4.7 2 -二茂铁-6-甲氧基-苯并咪唑第50-51页
        3.4.8 2 -二茂铁-6-磺酸基-苯并咪唑第51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51-61页
        3.5.1 FcB1-FcB4的图谱分析第51-52页
        3.5.2 FcB1-FcB4的元素分析第52-53页
        3.5.3 FcB1-FcB4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53-54页
        3.5.4 FcB1-FcB4的动力学参数研究第54-56页
        3.5.5 FcB1-FcB4在CV中对阴离子的识别研究第56-58页
        3.5.6 FcB1-FcB4在紫外可见光谱中对阴离子的识别研究第58-60页
        3.5.7 FcB1-FcB4对阴离子的识别机理第60-61页
    3.6 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4.1 结论第62-63页
    4.2 展望第63-64页
附录第6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5页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H和温度双重响应性的两嵌段聚合物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四重氢键超分子聚合物的TTA上转换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