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城镇交通特征的道路网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 | 第9-10页 |
1.1.2 小城镇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3-14页 |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2 论文尝试的创新 | 第14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6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6-21页 |
2 小城镇道路交通特征及发展趋势 | 第21-33页 |
2.1 小城镇的类型划分 | 第21-23页 |
2.2 小城镇道路交通特征 | 第23-28页 |
2.2.1 交通调查概况 | 第23-24页 |
2.2.2 道路交通系统调查 | 第24-26页 |
2.2.3 道路交通系统特征 | 第26-27页 |
2.2.4 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2.3 小城镇交通需求特征预测分析 | 第28-31页 |
2.3.1 内部交通需求特征预测分析 | 第28-30页 |
2.3.2 对外交通需求特征预测分析 | 第30页 |
2.3.3 小城镇交通需求发展展望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空间布局演化与道路网系统研究 | 第33-43页 |
3.1 用地空间布局对道路网布局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1 城镇体系布局与对外道路布局 | 第33-34页 |
3.1.2 城镇用地规划与道路网布局 | 第34页 |
3.2 道路网布局对用地空间布局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1 对外道路布局引导城镇体系规划布局 | 第34-35页 |
3.2.2 道路网布局承担着城镇生长轴线的功能 | 第35-36页 |
3.2.3 道路网布局引导用地空间布局 | 第36页 |
3.3 相互作用机制 | 第36-41页 |
3.3.1 土地利用布局与交通需求模型 | 第36-40页 |
3.3.2 交通可达性与土地利用价值模型 | 第40-41页 |
3.4 互动关系分析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小城镇道路网系统总体布局 | 第43-55页 |
4.1 小城镇道路网系统设计方法 | 第43-48页 |
4.1.1 设计方法概述 | 第43-48页 |
4.1.2 设计方法框架 | 第48页 |
4.2 小城镇道路网合理规模的确定 | 第48-54页 |
4.2.1 相关概述 | 第48-49页 |
4.2.2 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4.2.3 道路网供需模型 | 第50-53页 |
4.2.4 道路网等级结构优化 | 第53-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枣庄市山亭城区道路网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 第55-75页 |
5.1 总体概况 | 第55-56页 |
5.2 道路网系统现状分析 | 第56-62页 |
5.2.1 区域道路现状 | 第56-57页 |
5.2.2 城区道路网现状 | 第57-59页 |
5.2.3 交通出行特征现状 | 第59-62页 |
5.2.4 现状问题分析 | 第62页 |
5.3 交通出行预测 | 第62-69页 |
5.3.1 道路网发展战略 | 第62-64页 |
5.3.2 交通出行特征预测 | 第64-66页 |
5.3.3 交通生成、吸引和分布预测 | 第66-68页 |
5.3.4 出入境及过境交通预测 | 第68页 |
5.3.5 交通量路网分布 | 第68-69页 |
5.4 用地布局-道路网反馈调节 | 第69-70页 |
5.5 道路网系统规划评价 | 第70-74页 |
5.5.1 城镇交通需求 | 第71页 |
5.5.2 城镇道路容量 | 第71-72页 |
5.5.3 道路网等级结构优化 | 第72-73页 |
5.5.4 规划评价结论 | 第73-74页 |
5.6 道路网空间形态 | 第74-7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7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图表目录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