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底框结构实际震害调查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底框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底框结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底框-砌体结构的震害特征及原因分析 | 第17-23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历次大地震中底框砌体结构震害分析 | 第17-22页 |
2.2.1 底框砌体结构震害形式分类 | 第17页 |
2.2.2 底框砌体结构的各类震害及原因分析 | 第17-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不同翼墙底框结构抗震性能对比试验 | 第23-85页 |
3.1 试验概况 | 第23页 |
3.2 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23-36页 |
3.2.1 原型信息 | 第23页 |
3.2.2 模型设计 | 第23-30页 |
3.2.3 配重计算 | 第30-31页 |
3.2.4 模型制作 | 第31-35页 |
3.2.5 模型材性试验 | 第35-36页 |
3.3 试验加载及量测方案 | 第36-43页 |
3.3.1 传感器布置位置及布置原则 | 第37-38页 |
3.3.2 地震动的选择 | 第38-42页 |
3.3.3 试验加载制度 | 第42-43页 |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3-83页 |
3.4.1 有翼墙模型试验现象 | 第43-56页 |
3.4.2 无翼墙模型试验现象 | 第56-67页 |
3.4.3 试验现象分析 | 第67-68页 |
3.4.4 模型结构动力特性 | 第68-75页 |
3.4.5 模型结构加速度反应 | 第75-80页 |
3.4.6 模型结构位移反应 | 第80-8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四章 试验模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及倒塌模拟 | 第85-99页 |
4.1 数值分析软件的选择 | 第85页 |
4.2 单元选择 | 第85-86页 |
4.3 材料模型 | 第86-88页 |
4.3.1 砌体材料参数 | 第86-87页 |
4.3.2 钢筋混凝土材料参数 | 第87-88页 |
4.4 底框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8-89页 |
4.5 模态分析 | 第89-91页 |
4.6 加载工况及地震动的选取与输入 | 第91-92页 |
4.7 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92-94页 |
4.8 试验模型的倒塌仿真模拟 | 第94-98页 |
4.8.1 分析模型 | 第94-95页 |
4.8.2 地震动输入 | 第95页 |
4.8.3 仿真结果 | 第95-98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典型震后废墟存活空间分布及灾后救援研究 | 第99-109页 |
5.1 试验模型倒塌模式及废墟特征 | 第99-100页 |
5.1.1 试验模型倒塌模式对比 | 第99页 |
5.1.2 试验模型废墟特征 | 第99-100页 |
5.2 震后废墟存活空间分布及分类 | 第100-104页 |
5.2.1 试验模型存活空间分布 | 第100-101页 |
5.2.2 按实际震害假设废墟模型的存活空间分布 | 第101-104页 |
5.3 灾后救援探究 | 第104-107页 |
5.3.1 现场营救的基本方法与原则 | 第104-106页 |
5.3.2 以模型废墟为例的救援以及救援安全性探索 | 第106-10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09-11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作者简介 | 第11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1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