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大通量填料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研究及其CFD模拟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7页 |
1.1 填料发展概述 | 第17-24页 |
1.1.1 散堆填料 | 第18-20页 |
1.1.2 规整填料 | 第20-24页 |
1.2 填料的流体力学性能研究 | 第24-30页 |
1.2.1 填料层压降 | 第24-27页 |
1.2.2 持液量 | 第27-28页 |
1.2.3 液泛气速 | 第28-30页 |
1.3 填料的传质性能 | 第30-35页 |
1.3.1 填料的润湿性能 | 第30-31页 |
1.3.2 填料的有效传质面积 | 第31-32页 |
1.3.3 传质系数 | 第32-33页 |
1.3.4 等板高度 | 第33-35页 |
1.4 计算流体力学在填料研究中的应用 | 第35-44页 |
1.4.1 计算流体力学(CFD)简述 | 第35-36页 |
1.4.2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的一般步骤 | 第36-37页 |
1.4.3 计算模型简介 | 第37-39页 |
1.4.4 计算流体力学在填料塔研究中的应用 | 第39-44页 |
1.5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44-47页 |
1.5.1 课题意义 | 第44-4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45-4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47-55页 |
2.1 新型大通量填料的开发 | 第47-50页 |
2.1.1 设计思路 | 第47-48页 |
2.1.2 新型大通量填料的几何特性 | 第48-50页 |
2.2 实验条件 | 第50-53页 |
2.2.1 实验装置流程 | 第50-51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51-5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2.3.1 流体力学性能测试 | 第53页 |
2.3.2 传质效率测试 | 第53页 |
2.4 数据数理方法 | 第53-55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81页 |
3.1 填料的流体力学性能 | 第55-67页 |
3.1.1 干塔压降 | 第55-57页 |
3.1.2 湿塔压降 | 第57-65页 |
3.1.3 液泛气速 | 第65-67页 |
3.2 填料的传质性能 | 第67-78页 |
3.3 小结 | 第78-81页 |
第四章 新型大通量填料流体力学模型关联 | 第81-97页 |
4.1 填料的流体力学模型关联 | 第81-95页 |
4.1.1 干塔压降 | 第81-83页 |
4.1.2 湿塔压降 | 第83-93页 |
4.1.3 液泛气速 | 第93-95页 |
4.2 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新型大通量填料的多尺度CFD模拟 | 第97-117页 |
5.1 新型多尺度模型 | 第97-98页 |
5.2 前处理 | 第98-102页 |
5.2.1 模型结构尺寸 | 第98-99页 |
5.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99-101页 |
5.2.3 网格的划分 | 第101-102页 |
5.3 模拟计算 | 第102页 |
5.3.1 设置边界条件 | 第102页 |
5.3.2 数值计算方法 | 第102页 |
5.4 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4页 |
5.4.1 干塔压降 | 第102-104页 |
5.4.2 湿塔压降计算思路 | 第104-105页 |
5.4.3 平均液膜厚度 | 第105-109页 |
5.4.4 气液有效接触面积 | 第109-112页 |
5.4.5 湿塔压降模拟结果 | 第112-114页 |
5.5 小结 | 第114-11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6.1 结论 | 第117-119页 |
6.2 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9-131页 |
导师和作者简介 | 第131-132页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