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本文选题 | 第16-28页 |
1.1 背景 | 第16-17页 |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7-19页 |
1.3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优势 | 第19-20页 |
1.4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1.4.1 多孔硅纳米颗粒 | 第21页 |
1.4.2 空心硅颗粒 | 第21-22页 |
1.4.3 硅@碳核壳结构材料 | 第22-23页 |
1.4.4 硅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材料 | 第23页 |
1.4.5 硅纳米颗粒/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 第23-24页 |
1.4.6 硅纳米颗粒/碳多孔复合材料 | 第24-25页 |
1.4.7 硅纳米颗粒/碳其他复合材料 | 第25页 |
1.4.8 硅纳米颗粒的电化学性能机理 | 第25-26页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28-36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8-30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8-2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2 材料的制备 | 第30-31页 |
2.2.1 纳米硅材料的制备 | 第30页 |
2.2.2 二氧化硅的包覆 | 第30页 |
2.2.3 柠檬酸的原位碳化 | 第30页 |
2.2.4 乙炔碳的化学气相沉积 | 第30-31页 |
2.2.5 二氧化硅层的去除 | 第31页 |
2.3 试样的物理性能表征 | 第31-32页 |
2.3.1 试样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1页 |
2.3.2 试样的拉曼光谱分析 | 第31页 |
2.3.3 试样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1-32页 |
2.3.4 试样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2页 |
2.4 试样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2-36页 |
2.4.1 电极的制备 | 第32-33页 |
2.4.2 纽扣电池的组装 | 第33页 |
2.4.3 充放电测试 | 第33-36页 |
第三章 简单球磨法Si0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36-44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实验步骤 | 第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3.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测试 | 第36-37页 |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第37-39页 |
3.3.3 充放电测试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第四章 高温热解法SiO@void@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4-56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实验步骤 | 第44-45页 |
4.2.1 纳米SiO的制备 | 第45页 |
4.2.2 二氧化硅层的包覆 | 第45页 |
4.2.3 柠檬酸的高温热解 | 第45页 |
4.2.4 二氧化硅层的去除 | 第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5页 |
4.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测试 | 第45-46页 |
4.3.2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测试 | 第46-47页 |
4.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第47-48页 |
4.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 第48-50页 |
4.3.5 EDS能谱分析 | 第50-51页 |
4.3.6 充放电测试 | 第51-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化学气相沉积法Sio@void@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6-70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实验步骤 | 第56-57页 |
5.2.1 纳米SiO的制备 | 第56-57页 |
5.2.2 二氧化硅层的包覆 | 第57页 |
5.2.3 乙炔碳的化学气相沉积 | 第57页 |
5.2.4 二氧化硅层的去除 | 第5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7页 |
5.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57-58页 |
5.3.2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测试 | 第58-59页 |
5.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第59-61页 |
5.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61-62页 |
5.3.5 EDS能谱分析 | 第62-63页 |
5.3.6 充放电测试 | 第63-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80-82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2-83页 |
附件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