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摇摆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摇摆体系需求参数的确定方法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第二章 鱼骨模型在地震反应分析中的适用性 | 第18-32页 |
2.1 鱼骨模型的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2.2 钢筋混凝土框架原型 | 第19-23页 |
2.3 鱼骨模型在OPENSEES中的实现 | 第23-24页 |
2.4 鱼骨模型的假设检验 | 第24-26页 |
2.5 鱼骨模型和框架模型的非线性反应分析对比 | 第26-30页 |
2.5.1 静力非线性分析对比 | 第26-27页 |
2.5.2 动力时程分析对比 | 第27-28页 |
2.5.3 增量动力分析及结构易损性曲线对比 | 第28-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框架摇摆墙结构刚度参数的确定方法 | 第32-50页 |
3.1 水平与竖向构件刚度比对结构变形模式的影响 | 第33-39页 |
3.1.1 基于线弹性模型的理论推导 | 第33-35页 |
3.1.2 侧力模式对DCF的影响 | 第35-38页 |
3.1.3 竖向刚度不均匀系数k对DCF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 框架摇摆墙结构等效为单根鱼骨模型的验证 | 第39-44页 |
3.2.1 框架摇摆墙结构等效为单根鱼骨模型的方法 | 第39-40页 |
3.2.2 弹性验证 | 第40-42页 |
3.2.3 弹塑性验证 | 第42-44页 |
3.3 理想屈服模式参数分析 | 第44-48页 |
3.3.1 理想屈服模式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 第44-45页 |
3.3.2 理想屈服模式下刚度比与结构变形模式关系 | 第45-46页 |
3.3.3 梁柱承载力级差需求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摇摆墙刚度和承载力需求的动力分析 | 第50-70页 |
4.1 框架摇摆墙模型简介及刚度比定义 | 第50-52页 |
4.2 增量动力分析示例 | 第52-55页 |
4.2.1 IDA分析方法 | 第52页 |
4.2.2 算例分析 | 第52-55页 |
4.3 摇摆墙刚度需求分析 | 第55-59页 |
4.4 摇摆墙承载力需求分析 | 第59-67页 |
4.4.1 高阶模态对摇摆墙内力的影响 | 第59-63页 |
4.4.2 摇摆墙承载力需求分析 | 第63-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五章 RWF体系中阻尼器对变形的控制研究 | 第70-84页 |
5.1 RWF体系中阻尼器的类型和布置方式 | 第70-72页 |
5.2 单一地震动下的算例分析 | 第72-77页 |
5.2.1 阻尼器的刚度和强度对结构变形的影响 | 第73-75页 |
5.2.2 阻尼器的刚度和强度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 第75-77页 |
5.3 多条地震动的统计分析 | 第77-82页 |
5.3.1 阻尼器刚度对结构变形和内力的影响 | 第78-79页 |
5.3.2 阻尼器强度对结构变形和内力的影响 | 第79-80页 |
5.3.3 阻尼器的分布形式对结构变形和内力的影响 | 第80-81页 |
5.3.4 阻尼器的滞回规则对结构变形和内力的影响 | 第81-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附录 模态质量归一化方法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作者简介 | 第9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