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地下水普查与勘探论文--灌溉水文地质调查论文

泾惠渠灌区农用水资源配置及其地下水涵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目的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2-16页
        1.2.1 农业灌溉对地下水影响研究第12-13页
        1.2.2 地下水资源涵养研究第13-14页
        1.2.3 水资源配置研究第14-15页
        1.2.4 泾惠渠灌区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第16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泾惠渠灌区概况第19-23页
    2.1 灌区自然地理概况第19-21页
        2.1.1 地理位置第19页
        2.1.2 地质地貌第19-20页
        2.1.3 水文地质分区第20页
        2.1.4 气候水文条件第20-21页
        2.1.5 灌溉工程概况第21页
    2.2 社会经济概况第21-23页
第三章 农用水源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第23-42页
    3.1 降水特性分析第23-30页
        3.1.1 降水年际变化第23-30页
            3.1.1.1 年降水趋势检验第24-27页
            3.1.1.2 主要作物生育期内降水趋势检验第27-30页
        3.1.2 降水年内变化第30页
    3.2 径流特性分析第30-37页
        3.2.1 径流年际变化第31-35页
            3.2.1.1 年径流趋势检验第32-33页
            3.2.1.2 主要作物生育期内径流趋势检验第33-35页
        3.2.2 径流年内分配第35-36页
        3.2.3 泥沙分析第36-37页
            3.2.3.1 泥沙年际变化第36-37页
            3.2.3.2 泥沙年内分配第37页
            3.2.3.3 汛期含沙量趋势检验第37页
    3.3 地下水演变特征分析第37-41页
        3.3.1 灌区地下水的类型及分布第37-38页
        3.3.2 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第38-39页
        3.3.3 地下水动态变化第39-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灌区作物需水及灌溉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第42-55页
    4.1 灌区作物种植概况第42-46页
        4.1.1 作物灌溉面积第42-44页
        4.1.2 作物种植结构第44-45页
        4.1.3 灌区农作物灌溉制度第45-46页
    4.2 灌区作物需水分析第46-49页
        4.2.1 作物需水的影响因素第46-47页
        4.2.2 关键农业期分析第47页
        4.2.3 适宜需水与最低需水分析第47-49页
    4.3 灌溉对地下水影响分析第49-53页
        4.3.1 渠井灌溉分析第49-50页
        4.3.2 节水灌溉对地下水的影响第50-51页
        4.3.3 降水对地下水的影响第51-52页
        4.3.4 人工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第52-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五章 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涵养能力分析第55-73页
    5.1 取水条件分析第55页
    5.2 调蓄水源分析第55-61页
        5.2.1 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确定第55-58页
            5.2.1.1 非汛期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第56页
            5.2.1.2 汛期河道弃水量第56-57页
            5.2.1.3 不同沙限下水资源可利用量第57-58页
        5.2.2 渠首工程可引水量分析第58-61页
    5.3 地下水储水空间条件分析第61-64页
        5.3.1 调蓄层岩性特征第61-62页
        5.3.2 调蓄库容计算第62-64页
    5.4 调蓄涵养模式第64页
    5.5 井渠灌溉适宜比例的确定第64-72页
        5.5.1 灌区均衡计算要素的确定第64-67页
        5.5.2 适宜比例确定的若干假定第67-68页
        5.5.3 灌区不同水平年井渠适宜灌溉比例的讨论第68-72页
    5.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结论与建议第73-76页
    (一)结论第73页
    (二)建议第73-75页
    (三)不足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附录第80-9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金窝子金矿床成矿特征及深部预测
下一篇:峨眉山玄武岩结构体风化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