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3 国内外的研究近况 | 第13-17页 |
| 1.3.1 真空冶炼炉内温度场分布 | 第13-15页 |
| 1.3.2 真空冶炼炉自动控制系统 | 第15-17页 |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炉内温度场分布及仿真的研究 | 第19-39页 |
| 2.1 真空冶炼炉的结构和传热学分析 | 第19-20页 |
| 2.2 建立温度场分布的模型 | 第20-25页 |
| 2.2.1 热辐射理论 | 第20-23页 |
| 2.2.2 热传导理论 | 第23-25页 |
| 2.3 真空炉温度场分布方程的建立 | 第25-29页 |
| 2.3.1 对炉内热传导的分析 | 第25-27页 |
| 2.3.2 对炉内辐射换热的分析 | 第27-28页 |
| 2.3.3 炉内温度场分布的建立 | 第28-29页 |
| 2.4 运用ANSYS-CFX软件建立真空炉模型 | 第29-30页 |
| 2.4.1 关于ANSYS-CFX软件 | 第29页 |
| 2.4.2 关于CFX功能的应用 | 第29-30页 |
| 2.5 利用UG NX 3.0建立真空炉各主要部件的三维图形 | 第30-34页 |
| 2.6 利用ANSYS-CFX软件分析该真空炉内的温度场 | 第34-37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测温方法的研究及数据分析 | 第39-47页 |
| 3.1 温度测量方式 | 第39-41页 |
| 3.1.1 热电偶(thermocouple) | 第39页 |
| 3.1.2 热电偶的冷端温度补偿 | 第39-40页 |
| 3.1.3 测温点分布 | 第40-41页 |
| 3.1.4 利用“比高矮”初步处理数据 | 第41页 |
| 3.2 实际测试点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 3.3 仿真测试点数据与实际测试点数据对比分析 | 第42-44页 |
| 3.4 误差点及误差曲线分析 | 第44-45页 |
| 3.5 实际升温与仿真升温温度值比较分析 | 第45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真空冶炼炉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控制算法的研究 | 第47-63页 |
| 4.1 系统总体结构 | 第47-48页 |
| 4.2 系统工作原理及特点 | 第48-49页 |
| 4.3 真空冶炼炉的特点及控制要求 | 第49-50页 |
| 4.4 升温控制算法的研究意义 | 第50-52页 |
| 4.5 对象的特性研究 | 第52-54页 |
| 4.6 升温控制算法的研究 | 第54-55页 |
| 4.7 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原理及设计 | 第55-61页 |
| 4.7.1 参数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的原理 | 第55-56页 |
| 4.7.2 系统控制器的设计 | 第56-61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真空冶炼炉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及程序开发 | 第63-75页 |
| 5.1 PC机选型 | 第63-64页 |
| 5.2 PLC选型 | 第64-66页 |
| 5.3 其他设备的选型 | 第66-67页 |
| 5.4 控制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 第67-68页 |
| 5.5 真空炉控制系统程序开发 | 第68-74页 |
| 5.5.1 控制站程序开发 | 第68-71页 |
| 5.5.2 操作站程序开发 | 第71-74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六章 系统运行测试结果分析 | 第75-79页 |
| 6.1 可靠性 | 第76-77页 |
| 6.2 精度 | 第77页 |
| 6.3 稳定性 | 第77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 7.1 结论 | 第79页 |
| 7.2 工作展望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