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巷道支护论文

深部薄煤层双侧沿空留巷支护技术及巷旁支护材料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沿空留巷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外沿空留巷技术研究现状综述第13-14页
        1.2.3 我国沿空留巷技术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第14-15页
    1.3 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5-18页
        1.3.1 主要研究的内容第15-16页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6-18页
2 煤岩物性及力学响应差异性研究第18-32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矿井概况第18-20页
        2.2.1 矿井位置第18页
        2.2.2 主采煤层概述第18-20页
    2.3 试验巷道工程地质条件第20页
        2.3.1 试验巷道煤层状况第20页
        2.3.2 煤层顶底板情况第20页
    2.4 煤岩物性及力学响应差异性测试第20-30页
        2.4.1 煤岩试件制备第20-21页
        2.4.2 试验条件第21-23页
        2.4.3 差异性测试内容第23-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2页
3 双侧采空沿空留巷相似模拟试验研究第32-56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相似模型的建立第32-34页
        3.2.1 相似原理第32-33页
        3.2.2 相似准则第33页
        3.2.3 相似比讨论第33-34页
    3.3 相似材料的选取第34-38页
        3.3.1 相似材料选取原则第35页
        3.3.2 相似材料试件的制作与养护第35-36页
        3.3.3 模型材料承载及变形规律第36-37页
        3.3.4 试件破裂特征分析第37页
        3.3.5 相似材料与实际煤岩体性能比较第37-38页
    3.4 模型制作与监测方法第38-41页
        3.4.1 相似材料用量第38页
        3.4.2 位移及应力测点布置第38-41页
    3.5 七号煤层上覆岩层位移及应力演化规律第41-46页
        3.5.1 上覆岩层运动演化过程第41-43页
        3.5.2 七号煤层开采应变演化过程第43-46页
        3.5.3 上覆岩层沉降过程第46页
    3.6 八号煤层上覆岩层位移及应力演化过程第46-53页
        3.6.1 上覆岩层位移及应力演化过程第46-50页
        3.6.2 八号煤层采动应变演化过程第50-51页
        3.6.3 双侧采空沿空留巷岩层沉降位移分布及演化过程第51-53页
    3.7 不同采动条件影响下“两带”发育特征第53-54页
    3.8 本章小结第54-56页
4 双侧采空沿空留巷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研究第56-78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双侧采空留巷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第56-58页
        4.2.1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破坏形式第56页
        4.2.2 采场上覆岩层竖向运动规律第56-57页
        4.2.3 上覆岩层沿推进方向运动规律第57-58页
    4.3 双侧采空留巷基本顶破断形态研究第58-61页
        4.3.1 单侧沿空留巷期间基本顶结构第58-60页
        4.3.2 双侧采空沿空留巷期间基本顶结构第60-61页
    4.4 双侧采空沿空留巷关键块B力学模型第61-77页
        4.4.1 单侧沿空留巷关键块力学模型及稳定性分析第61-70页
        4.4.2 下区段开采时关键块力学模型及稳定性因素分析第70-73页
        4.4.3 双侧采空留巷关键块力学模型及稳定性因素分析第73-77页
    4.5 本章小结第77-78页
5 双侧采空沿空留巷支护优化设计第78-92页
    5.1 引言第78页
    5.2 巷内支护优化方案第78-80页
        5.2.1 巷内支护现状分析第78-79页
        5.2.2 巷内支护优化设计第79-80页
    5.3 巷旁支护优化设计第80-89页
        5.3.1 巷旁支护现状分析第80-81页
        5.3.2“矸石袋+锚网索”充填体压密性能研究第81-85页
        5.3.3 破碎矸石承载中的高密度圆台体第85-89页
    5.4 本章小结第89-9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2-94页
    6.1 结论第92-93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93-94页
致谢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2页
附录第102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02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102页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第102页
    D.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干式滚齿加工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下一篇:聚偏氟乙烯/碳纳米管热电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