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括、水平和发展趋势 | 第12-18页 |
1.2.1 机翼优化方法的发展 | 第12-14页 |
1.2.2 凹凸前缘结构鳍 | 第14-15页 |
1.2.3 凹凸前缘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5-17页 |
1.2.4 凹凸前缘结构的优化机理探讨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8-22页 |
第2章 实验设计 | 第22-32页 |
2.1 实验模型设计 | 第22-24页 |
2.1.1 翼型选取 | 第22-23页 |
2.1.2 展弦比选取 | 第23页 |
2.1.3 模型尺寸 | 第23-24页 |
2.1.4 导边设计 | 第24页 |
2.2 模型及实验条件 | 第24-31页 |
2.2.1 模型具体参数 | 第24-26页 |
2.2.2 拖曳水池 | 第26-27页 |
2.2.3 DANTEC随车式水下PIV测量系统 | 第27-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前缘凹凸翼型模型水动力实验 | 第32-50页 |
3.1 实验数据 | 第32-38页 |
3.2 实验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3.2.1 计算公式 | 第38-39页 |
3.3 展弦比3:1模型的水动力系数 | 第39-44页 |
3.3.1 展弦比3:1模型的升力系数 | 第39-41页 |
3.3.2 展弦比3:1模型的阻力系数 | 第41-42页 |
3.3.3 展弦比3:1模型的力矩 | 第42-43页 |
3.3.4 展弦比3:1模型的升阻比 | 第43-44页 |
3.4 展弦比1.86:1模型的水动力系数 | 第44-48页 |
3.4.1 展弦比1.86:1模型的升力系数 | 第44-46页 |
3.4.2 展弦比1.86:1模型的阻力系数 | 第46页 |
3.4.3 展弦比1.86:1模型的力矩 | 第46-47页 |
3.4.4 展弦比1.86:1模型的升阻比 | 第47-48页 |
3.5 水动力性能整体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3.5.1 展弦比对仿生凹凸鳍性能提升影响 | 第48页 |
3.5.2 翼面是否同步凹凸对仿生鳍性能提升影响 | 第48-49页 |
3.5.3 简易凹凸形式与变形凹凸形式影响 | 第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仿生凹凸鳍敞水性能计算 | 第50-60页 |
4.1 概述 | 第50页 |
4.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0-54页 |
4.2.1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其参数 | 第50-51页 |
4.2.2 模型控制域的建立 | 第51-52页 |
4.2.3 网格划分 | 第52-53页 |
4.2.4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53-54页 |
4.2.5 求解模型、湍流模型设置 | 第54页 |
4.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4.3.1 不同来流攻角下鳍的迎流面和背流面压力分布变化分析 | 第54-55页 |
4.3.2 不同来流攻角下鳍表面的迹线变化分析 | 第55-57页 |
4.4 水动力性能分析 | 第57-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PIV实验及机理分析 | 第60-72页 |
5.1 PIV实验 | 第60-65页 |
5.1.1 PIV试验模型 | 第60-61页 |
5.1.2 拖曳水池 | 第61页 |
5.1.3 DANTEC随车式水下PIV测量系统 | 第61-65页 |
5.2 PIV流场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65-69页 |
5.2.1 普通鳍流场测量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5.2.2 仿生凹凸鳍流场测量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5.3 机理分析 | 第69-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