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常见路径 | 第17-19页 |
侧支血管的分布 | 第19-20页 |
冠状动脉侧支血管重构 | 第20-21页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 | 第21-22页 |
冠状动脉阻塞时侧支循环建立 | 第22-23页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和局限性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影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阻塞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临床和造影特征 | 第25-36页 |
前言 | 第25-2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7-29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2 冠状动脉造影术和侧支循环分级 | 第27-28页 |
3 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结果 | 第29-33页 |
1 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 | 第29-31页 |
2 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31-33页 |
讨论 | 第33-35页 |
1 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冠脉侧支循环的影响 | 第33-34页 |
2 肾功能不全 | 第34页 |
3 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阻塞性病变 | 第34-35页 |
4 炎症介质 | 第35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清 sVEGFR1 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相关性研究 | 第36-60页 |
前言 | 第36-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50页 |
1 研究对象 | 第39-40页 |
2 诊断标准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 | 第40-42页 |
3 血清标记物的检测 | 第42-49页 |
4 统计学方法 | 第49-50页 |
结果 | 第50-58页 |
1 冠状动脉慢性阻塞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 | 第50-52页 |
2 冠状动脉造影和血流动力学结果 | 第52页 |
3 血清标记物 | 第52-53页 |
4 血清 VEGF 与 sVEGFR1 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5 糖尿病亚组分析 | 第54-55页 |
6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55-56页 |
7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 | 第56-58页 |
讨论 | 第58-59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基于血清胱抑素C和肌酐水平的肾小球滤过率在评估稳定型心绞痛伴慢性完全阻塞患者冠脉侧支循环中的作用比较 | 第60-73页 |
前言 | 第60-6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2-65页 |
1 研究对象 | 第62页 |
2 冠状动脉造影 | 第62-63页 |
3 生化测定和肾小球滤过率估价 | 第63页 |
4 统计分析 | 第63-65页 |
结果 | 第65-72页 |
1 基线特征 | 第65-67页 |
2 基于肌酐和胱抑素 C 测得的 eGFR 比较 | 第67-68页 |
3 eGFR 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 | 第68-71页 |
4 讨论 | 第71-72页 |
局限性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糖尿病对下肢缺血时动脉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73-91页 |
前言 | 第73-7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4-86页 |
1 主要试剂 | 第74-75页 |
2 主要设备 | 第75页 |
3 实验设计 | 第75-76页 |
4 1 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建立 | 第76页 |
5 下肢缺血小鼠模型的建立 | 第76-77页 |
6 Western blot 免疫印记 | 第77-80页 |
7 双侧腓肠肌相关蛋白表达检测 | 第80-82页 |
8 组织学观察 | 第82-85页 |
9 统计分析 | 第85-86页 |
结果 | 第86-90页 |
1 糖尿病模型的评估 | 第86页 |
2 C57BL/6J 雄性小鼠腓肠肌缺血性损伤的评估 | 第86-87页 |
3 C57BL/6J 雄性小鼠动脉生成的评估 | 第87-88页 |
4 C57BL/6J 雄性小鼠腓肠肌 VEGFR-1 和 sVEGFR-1 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88-90页 |
讨论 | 第90-91页 |
结论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