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1-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3-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两规划概述 | 第19-31页 |
2.1 土地利用安全规划 | 第19-26页 |
2.1.1 土地利用安全规划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土地利用安全规划编制原则 | 第19页 |
2.1.3 土地利用安全规划的内容 | 第19-20页 |
2.1.4 土地利用安全规划的方法 | 第20-24页 |
2.1.5 利津开发区土地利用安全规划 | 第24-26页 |
2.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第26-28页 |
2.2.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概念 | 第26页 |
2.2.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原则 | 第26页 |
2.2.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2.2.4 利津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第27-28页 |
2.3 协调性 | 第28页 |
2.4 两规划的相互关系 | 第28-29页 |
2.5 两规划协调的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2.5.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页 |
2.5.2 环境价值理论 | 第29-30页 |
2.5.3 协调发展理论 | 第30页 |
2.5.4 风险理论 | 第30-31页 |
第3章 两规划的协调性问题研究 | 第31-38页 |
3.1 两规划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3.1.1 规划的法律体系不协调 | 第31页 |
3.1.2 规划编制体系不协调 | 第31-32页 |
3.1.3 规划行政体系不协调 | 第32页 |
3.2 两规划技术方面的不协调 | 第32-34页 |
3.2.1 两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 | 第32-33页 |
3.2.2 两规划编制不同步 | 第33-34页 |
3.2.3 两规划所依据的基础资料不一致 | 第34页 |
3.3 两规划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 第34-35页 |
3.3.1 各管理部门协调困难 | 第34页 |
3.3.2 土地利用现状问题难以解决 | 第34页 |
3.3.3 规划公告和公众参与的实施力度不够 | 第34-35页 |
3.4 两规划协调的建议 | 第35-36页 |
3.4.1 建立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 | 第35页 |
3.4.2 加强规划的公众参与的实施 | 第35-36页 |
3.4.3 加强土地利用安全规划的风险管理 | 第36页 |
3.4.4 实施“三规合一” | 第36页 |
3.4.5 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文件及导则 | 第36页 |
3.5 反馈优化土地利用安全规划的内容 | 第36-38页 |
第4章 利津开发区两规划的协调性问题实例分析 | 第38-51页 |
4.1 利津县经济开发区概况 | 第38页 |
4.2 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4.3 对两规划情况进行分析 | 第40-46页 |
4.3.1 土地利用情况分析 | 第40-42页 |
4.3.2 开发区现状风险事故后果模拟与分析 | 第42-46页 |
4.3.3 土地整治情况分析 | 第46页 |
4.4 两规划的矛盾及原因解析 | 第46-47页 |
4.4.1 两规划用地数据存在矛盾 | 第46页 |
4.4.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掩盖了土地利用安全的问题 | 第46页 |
4.4.3 居民与政府之间存在协调困难的问题 | 第46-47页 |
4.4.4 规划公众参与实施力度不足 | 第47页 |
4.5 两规划的协调的建议 | 第47-48页 |
4.5.1 统一两规划的规划年限 | 第47页 |
4.5.2 建立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 | 第47页 |
4.5.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用新的标准进行 | 第47页 |
4.5.4 加强规划公众参与的实施 | 第47-48页 |
4.5.5 尽快落实补偿方案,实施居民搬迁 | 第48页 |
4.5.6 加强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管理和整合 | 第48页 |
4.5.7 两规划协调手段分析 | 第48页 |
4.6 提出利津开发区土地利用安全规划的内容和程序 | 第48-51页 |
4.6.1 土地利用安全规划的内容 | 第48-49页 |
4.6.2 土地利用安全规划的程序 | 第49-5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1-5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1页 |
5.2 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