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三)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0-12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发展情况 | 第15-23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一) 蓝色经济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二) 山东半岛及青岛市蓝色经济区的概念 | 第16页 |
(三) 金融服务 | 第16页 |
(四) 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的关系 | 第16-17页 |
二、蓝色经济区建设与金融服务的相互关系 | 第17-18页 |
(一) 金融服务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融资支持及导向作用 | 第18页 |
(二) 蓝色经济的发展对于金融创新和服务提高的促进作用 | 第18页 |
三、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基本情况 | 第18-23页 |
(一) 青岛市在蓝色经济区中的优势地位 | 第19页 |
(二) 青岛市在蓝色经济区中的角色定位 | 第19-21页 |
(三) 青岛市蓝色经济区规划内容及发展重点 | 第21页 |
(四) 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发展中的金融服务特点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青岛市蓝色经济区金融服务现状分析 | 第23-32页 |
一、青岛市金融服务业现状 | 第23-28页 |
(一) 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情况 | 第23-27页 |
(二) 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内金融机构建设情况 | 第27-28页 |
二、青岛市蓝色经济区金融服务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一) 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区内企业及项目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 第28-29页 |
(二) 金融业在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较不明显 | 第29页 |
(三) 青岛市蓝色经济区进行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较少 | 第29-30页 |
(四) 青岛市蓝色经济区金融机构建设较慢,金融市场发展缓慢 | 第30页 |
(五) 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的经验借鉴 | 第32-39页 |
一、国内经验借鉴 | 第32-34页 |
(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 | 第32-33页 |
(二) 珠江三角洲地区 | 第33-34页 |
二、国外经验借鉴 | 第34-37页 |
(一)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 | 第35-36页 |
(二) 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借鉴 | 第36-37页 |
三、国内外经验总结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提升青岛市蓝色经济区金融服务水平的路径选择 | 第39-47页 |
一、加强制度创新,强化政策支持 | 第39-41页 |
(一) 对金融业进行科学和明确的规划 | 第39页 |
(二) 加强蓝色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 第39-40页 |
(三) 强化政府引导,突出财政资金向重点行业领域的引导作用 | 第40-41页 |
(四) 重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及农村金融服务问题 | 第41页 |
二、完善蓝色经济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 | 第41-42页 |
(一) 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机构建设,推动提升服务质量 | 第41页 |
(二) 发展证券、信托、租赁、基金及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 第41-42页 |
三、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 第42-45页 |
(一) 巩固提高信贷资金对蓝色经济产业的支撑作用 | 第42-43页 |
(二)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企业在国内外上市 | 第43页 |
(三) 完善债务直接融资渠道,扩大优质项目发债融资 | 第43-44页 |
(四) 合理利用民间资本,推荐股权私募及“新三板”市场建设 | 第44页 |
(五) 合理引导企业通过信托、资管、租赁等方式融资 | 第44-45页 |
(六) 引入政策性保险机制,为半岛蓝色经济区融资提供有力保障 | 第45页 |
四、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引进金融高端人才 | 第45-46页 |
(一) 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 第45页 |
(二) 提高金融机构间的人才共享程度 | 第45-46页 |
五、加强组织管理,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一、结论 | 第47页 |
二、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个人简历 | 第4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