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史论文--清、清以前政治论文

唐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问题缘起第12-13页
   ·学术史回顾第13-20页
     ·通论性、概观性研究第13-15页
     ·村(村落)制度研究第15-16页
     ·乡里村坊制度研究第16-17页
     ·乡村行政人员研究第17-18页
     ·乡村社会力量研究第18-20页
   ·思路与方法第20-22页
第二章 乡里制向乡村制的演变第22-46页
   ·“村”制度的确立第22-30页
     ·“村”的起源与演进第22-24页
     ·“村”制度的创设第24-27页
     ·村落实态勾勒第27-30页
   ·“乡——村”行政结构的形成第30-39页
     ·“乡”建制的角色第31-34页
     ·“里”作用的弱化第34-36页
     ·“村”功能的强化第36-39页
   ·“村”制度的历史地位评识第39-46页
     ·“村”地域空间的社会认同第39-42页
     ·国家基本治理单元的建构第42-43页
     ·农村问题的新课题第43-46页
第三章 国家建构体系下的乡村行政运作机制第46-63页
   ·乡村职能性人员考察第46-53页
     ·里正及其执掌第46-50页
     ·村正及其职能第50-52页
     ·里正与村正关系析证第52-53页
   ·一元权力支配下的乡官治理模式第53-57页
     ·乡村社会的行政性整合第53-55页
     ·乡官制度的运用与实践第55-57页
   ·乡官制到户役制的转型第57-63页
     ·乡官制的衰微第58-59页
     ·户役制的萌生第59-63页
第四章 乡村治理进程中的国家与均田小农第63-82页
   ·共生:乡村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均田小农阶层的培育第63-69页
     ·集权化国家进程中乡村制度体系的构建第64-66页
     ·均田小农阶层的培育和扶持第66-68页
     ·均田小农经济的发展第68-69页
   ·解构:均田农户的低水平生存状态第69-75页
     ·一般土地规模与收益水平估测第69-71页
     ·基本生计支出与土地收入保障程度分析第71-72页
     ·均田制度设计与实际运作瓶颈第72-75页
   ·变异:“亡逃”与“检括”第75-82页
     ·招抚流亡与人口控制第75-76页
     ·逃户问题的凸显与政府“检括”之努力第76-78页
     ·人口失控与乡村治理困境第78-82页
第五章 民间力量与乡村关系的调适与重构第82-104页
   ·社邑组织与乡村关系的调适第82-92页
     ·唐代社邑组织概况第82-85页
     ·社邑组织的功能第85-89页
     ·国家对于社邑组织的规范与利用第89-92页
   ·富民阶层与乡村秩序的重构第92-98页
     ·唐代富民阶层述略第92-94页
     ·富民阶层与乡村资源的重组第94-96页
     ·富民阶层与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第96-98页
   ·乡村社会事务中的其它乡族势力第98-104页
     ·唐代乡族势力的主要存在形态第98-100页
     ·乡族势力在乡村事务中的作用第100-104页
结语:唐代乡村治理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第104-109页
 1. 唐代乡村治理:运作与绩效第104-105页
 2. 两种乡村治理模式:比较与反思第105-107页
 3. 现阶段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镜鉴与启示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4页
后记第114-115页
作者简介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研究
下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统筹研究--基于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