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附加金属和油阻尼器结构的减震性能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前言 | 第13页 |
1.2 金属阻尼器和油阻尼器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 | 第13-17页 |
1.2.1 金属阻尼器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 | 第13-15页 |
1.2.2 油阻尼器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 | 第15-17页 |
1.3 消能结构的减震效果 | 第17-18页 |
1.4 消能减震结构的发展方向 | 第18-19页 |
1.5 抗震设计理论方法的发展 | 第19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消能结构减震性能影响因素 | 第21-30页 |
2.1 消能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2.1.1 周期和阻尼比影响机理 | 第21-23页 |
2.1.2 地震波的影响 | 第23页 |
2.2 附加阻尼器结构的力学模型 | 第23-25页 |
2.2.1 附加金属阻尼器结构的力学模型 | 第24页 |
2.2.2 附加油阻尼器结构的力学模型 | 第24-25页 |
2.3 阻尼比的取值 | 第25-26页 |
2.4 地震波的选用 | 第26-28页 |
2.5 时程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2.5.1 动力时程分析法 | 第28-29页 |
2.5.2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 | 第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单质点体系消能结构减震性能研究理论基础 | 第30-37页 |
3.1 理论分析 | 第30-33页 |
3.1.1 理论公式 | 第30-32页 |
3.1.2 影响因素的理论证明 | 第32-33页 |
3.2 数值分析验证公式的正确性 | 第33页 |
3.3 附加阻尼器单质点体系的理论分析 | 第33-34页 |
3.4 原结构与消能结构对比分析 | 第34-36页 |
3.4.1 理论分析 | 第35页 |
3.4.2 数值分析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附加金属阻尼器消能结构减震性能研究 | 第37-48页 |
4.1 分析模型 | 第38-39页 |
4.2 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4.3 恢复力特性的取值 | 第40-41页 |
4.4 算例模型 | 第41页 |
4.5 阻尼比的取值及验证 | 第41-44页 |
4.5.1 等效黏滞阻尼比 | 第41-42页 |
4.5.2 数值分析验证公式有效性 | 第42-43页 |
4.5.3 采用等效黏滞阻尼比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4.6 时程分析结果 | 第44-47页 |
4.6.1 位移反应 | 第44-46页 |
4.6.2 绝对加速度反应 | 第46-4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附加油阻尼器结构减震性能研究 | 第48-68页 |
5.1 简谐波作用下的减震效果 | 第48-52页 |
5.1.1 理论解 | 第49-51页 |
5.1.2 时程分析法解与理论解的对比 | 第51-52页 |
5.2 附加油消能器的减震结构 | 第52-55页 |
5.2.1 分析模型 | 第52-53页 |
5.2.2 振动微分方程 | 第53-55页 |
5.3 算例模型和阻尼比 | 第55-56页 |
5.3.1 算例模型 | 第55-56页 |
5.3.2 阻尼比 | 第56页 |
5.4 时程分析结果 | 第56-61页 |
5.4.1 变量与参数 | 第56-57页 |
5.4.2 正弦波作用下的地震反应 | 第57-58页 |
5.4.3 地震动作用下的位移反应 | 第58-59页 |
5.4.4 地震动作用下的绝对加速度反应 | 第59-61页 |
5.5 周期-频度谱 | 第61-63页 |
5.6 地震动峰值的影响 | 第63-66页 |
5.6.1 算例模型 | 第63页 |
5.6.2 地震动峰值的影响分析 | 第63-6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1自编附加金属阻尼器结构时程分析程序 | 第74-84页 |
附录2自编附加油阻尼器结构时程分析程序 | 第84-100页 |
附录3周期-频度谱的计算程序 | 第100-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