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稳像技术概述 | 第14页 |
1.3 稳像技术分类 | 第14-16页 |
1.3.1 机械稳像 | 第15页 |
1.3.2 电子稳像 | 第15页 |
1.3.3 光学稳像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稳像技术发展概况 | 第16-18页 |
1.5 压电作动器概述及发展现状 | 第18-22页 |
1.5.1 压电作动器概述 | 第18-19页 |
1.5.2 压电作动器发展现状 | 第19-22页 |
1.6 压电作动器在稳像技术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以及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叠层压电陶瓷性能及实验研究 | 第26-41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压电陶瓷的基本特性 | 第26-27页 |
2.2.1 压电陶瓷的主要参数 | 第26-27页 |
2.3 叠层压电陶瓷的结构和基本特性 | 第27-32页 |
2.3.1 叠层压电陶瓷的结构 | 第27-28页 |
2.3.2 叠层压电陶瓷的基本特性 | 第28-31页 |
2.3.3 叠层压电陶瓷使用注意事项 | 第31-32页 |
2.4 叠层压电陶瓷的实验研究 | 第32-39页 |
2.4.1 叠层压电陶瓷的动态特性实验 | 第33-37页 |
2.4.2 叠层压电陶瓷的预紧力标定实验 | 第37-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双向作动压电微位移机构的原理及结构设计 | 第41-53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双向作动微位移机构的工作原理 | 第41-45页 |
3.2.1 三角位移放大原理 | 第41-42页 |
3.2.2 新型三角位移放大原理 | 第42-44页 |
3.2.3 双向作动微位移机构的驱动原理 | 第44-45页 |
3.3 柔铰式双向作动微位移机构的结构设计 | 第45-48页 |
3.3.1 柔性铰链的设计 | 第45-47页 |
3.3.2 预紧力结构的设计 | 第47-48页 |
3.4 摩擦式双向作动微位移机构的结构设计 | 第48-52页 |
3.4.1 圆弧块摩擦接触的结构设计 | 第48-50页 |
3.4.2 预紧力结构的设计 | 第50-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两种双向作动微位移机构的实验研究 | 第53-63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柔铰式双向作动微位移机构的实验研究 | 第53-58页 |
4.2.1 柔铰式作动机构的装配 | 第53-54页 |
4.2.2 柔铰式作动机构的实验 | 第54-58页 |
4.3 摩擦式双向作动微位移机构的实验研究 | 第58-61页 |
4.3.1 摩擦式作动机构的装配 | 第58-59页 |
4.3.2 摩擦式作动机构的实验 | 第59-61页 |
4.4 实验结果对比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光学稳像压电作动系统的实验研究 | 第63-73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驱动信号与作动系统运动矢量的关系分析 | 第63-64页 |
5.3 四个摩擦式双向作动微位移机构的性能测试 | 第64-67页 |
5.3.1 位移输出峰值实验 | 第65页 |
5.3.2 位移输出与信号频率关系实验 | 第65-66页 |
5.3.3 步进实验 | 第66页 |
5.3.4 迟滞实验 | 第66-67页 |
5.4 基于摩擦式双向作动微位移机构的作动系统的装配 | 第67-69页 |
5.5 光学稳像压电作动系统的实验与分析 | 第69-71页 |
5.5.1 光学稳像压电作动系统的实验研究 | 第69-71页 |
5.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73-74页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74页 |
6.3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