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47页 |
2.1 反应吸附强化甲烷蒸汽重整制氢概述 | 第17-22页 |
2.1.1 甲烷蒸汽重整制氢简介 | 第17-18页 |
2.1.2 吸附强化甲烷蒸汽重整制氢原理 | 第18-20页 |
2.1.3 反应吸附强化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 反应吸附强化甲烷蒸汽重整制氢复合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22-37页 |
2.2.1 复合催化剂与混合剂的比较优势 | 第26-27页 |
2.2.2 复合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研究 | 第27-31页 |
2.2.3 影响复合催化剂的催化稳定性因素分析 | 第31-37页 |
2.3 镍基核壳结构重整催化剂研究现状 | 第37-45页 |
2.3.1 核壳结构的形成机理 | 第37-38页 |
2.3.2 镍基核壳结构的制备方法 | 第38-40页 |
2.3.3 镍基重整催化剂的核壳结构研究 | 第40-45页 |
2.4 文献总结 | 第45-46页 |
2.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47-54页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7-48页 |
3.2 测试与表征方法 | 第48-50页 |
3.2.1 微观形貌观测 | 第48页 |
3.2.2 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布测试 | 第48-49页 |
3.2.3 物相微观晶粒测试 | 第49页 |
3.2.4 活性组分与载体间作用力测试 | 第49页 |
3.2.5 活性组分分散度测试 | 第49-50页 |
3.3 复合催化剂吸附性能评价方法 | 第50-51页 |
3.4 复合催化剂催化活性及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51-54页 |
3.4.1 实验装置 | 第51-52页 |
3.4.2 制氢评价方法 | 第52页 |
3.4.3 数据分析及计算公式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复合催化剂NiO@TiO_2-CaO/Al_2O_3的制备与表征 | 第54-65页 |
4.1 核壳结构NiO@TiO_2的制备原理与表征 | 第54-56页 |
4.1.1 核壳结构NiO@TiO_2的制备原理 | 第54-55页 |
4.1.2 核壳结构NiO@TiO_2的表征 | 第55-56页 |
4.2 复合催化剂NiO@TiO_2-CaO/Al_2O_3的制备步骤 | 第56页 |
4.3 复合催化剂NiO@TiO_2-CaO/Al_2O_3的表征 | 第56-62页 |
4.3.1 复合催化剂的微观结构 | 第56-59页 |
4.3.2 复合催化剂的微观晶相 | 第59页 |
4.3.3 复合催化剂表面Ni性质及金属分散度 | 第59-60页 |
4.3.4 复合催化剂还原性质及SMSI效应 | 第60-62页 |
4.4 制备条件对镍核晶粒粒径的影响 | 第62-64页 |
4.4.1 尿素水解时间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2 吸附相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复合催化剂NiO@TiO_2-CaO/Al_2O_3的ReSER制氢性能 | 第65-76页 |
5.1 复合催化剂催化活性评价 | 第65-66页 |
5.2 复合催化剂催化稳定性评价 | 第66-69页 |
5.3 提高复合催化剂稳定性原因分析 | 第69-72页 |
5.4 镍核晶粒粒径对复合催化剂催化稳定性影响 | 第72-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复合催化剂NiO@TiO_2-CaO/Al_2O_3的吸附性能 | 第76-88页 |
6.1 核壳结构NiO@TiO_2对复合催化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76-80页 |
6.1.1 热分解性能 | 第76-78页 |
6.1.2 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 | 第78-79页 |
6.1.3 吸附容量稳定性 | 第79-80页 |
6.2 核壳结构CaO@TiO_2对复合催化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80-86页 |
6.2.1 复合催化剂NiO@TiO_2-CaO@TiO_2/Al_2O_3的制备与表征 | 第80-82页 |
6.2.2 热分解性能 | 第82-83页 |
6.2.3 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 | 第83-84页 |
6.2.4 吸附容量稳定性 | 第84-8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8-90页 |
7.1 结论 | 第88-89页 |
7.2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0页 |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