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8-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2 微信公众平台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 第21-25页 |
2.1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概况 | 第21页 |
2.2 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困境 | 第21-25页 |
2.2.1 微信公众平台与传统课堂的协调度不佳 | 第21-22页 |
2.2.2 微信公众平台与课程内容的融合度不高 | 第22页 |
2.2.3 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水平有待提升 | 第22-25页 |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信公众平台评价体系构建依据 | 第25-32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3.1.1 列宁灌输论 | 第25-26页 |
3.1.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6页 |
3.1.3 发展性评价理论 | 第26-27页 |
3.2 评价维度划分依据 | 第27-32页 |
3.2.1 包含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 | 第27-28页 |
3.2.2 符合移动学习的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3.2.3 借鉴国内外权威的在线学习评价规范及标准 | 第29-31页 |
3.2.4 切合对学生的现实调查 | 第31-32页 |
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信公众平台评价体系构建 | 第32-53页 |
4.1 构建评价指标的指导原则 | 第32-33页 |
4.1.1 导向性 | 第32-33页 |
4.1.2 科学性 | 第33页 |
4.1.3 可行性 | 第33页 |
4.2 过程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33-38页 |
4.2.1 平台内容 | 第34-35页 |
4.2.2 界面设计 | 第35-37页 |
4.2.3 交互活动 | 第37-38页 |
4.3 结果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38-40页 |
4.3.1 对学生学的辅助效果 | 第38-39页 |
4.3.2 对教师教的辅助效果 | 第39-40页 |
4.4 评价指标的筛选与验证 | 第40-53页 |
4.4.1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40-46页 |
4.4.2 评价指标的验证——以微信公众平台“思嘞个儿修”为例 | 第46-53页 |
5 微信公众平台评价体系价值的实现策略 | 第53-59页 |
5.1 转变与落实教学观念 | 第53-54页 |
5.1.1 重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 第53-54页 |
5.1.2 树立自身的责任意识 | 第54页 |
5.2 提升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 | 第54-56页 |
5.2.1 优化本体性知识 | 第55页 |
5.2.2 充实条件性知识 | 第55页 |
5.2.3 累积实践性知识 | 第55-56页 |
5.3 提高教学监控力 | 第56-57页 |
5.3.1 建立积极的归因思维 | 第56页 |
5.3.2 培养系统的反思能力 | 第56-57页 |
5.4 增强教师自我效能感 | 第57-59页 |
5.4.1 增加教师的学习交流机会 | 第57-58页 |
5.4.2 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 第58页 |
5.4.3 完善教师的管理考核制度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74页 |
附录A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信公众平台评价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 第64-68页 |
附录B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信公众平台评价体系 | 第68-70页 |
附录C 微信公众平台“思嘞个儿修”应用评价量表 | 第70-73页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