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2-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相关研究回顾 | 第14-20页 |
1.2.1 积极心理资本理论 | 第14-15页 |
1.2.2 心理资本的维度及测度 | 第15-18页 |
1.2.3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1.2.4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关系的研究 | 第19-20页 |
1.2.5 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评述 | 第2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1.5 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就业的影响分析——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 第23-32页 |
2.1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内涵的界定 | 第24-25页 |
2.2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25-27页 |
2.2.1 大学生心理资本构成要素选择的标准 | 第25页 |
2.2.2 大学生心理资本构成要素的选择 | 第25页 |
2.2.3 大学生心理资本构成要素分析 | 第25-27页 |
2.3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就业影响的分析框架 | 第27-32页 |
2.3.1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就业关系分析 | 第27-30页 |
2.3.2 积极心理资本构成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 第30-32页 |
第3章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2-48页 |
3.1 测度方法的比较 | 第32-33页 |
3.2 问卷设计 | 第33页 |
3.3 问卷回收与信度效度分析 | 第33-39页 |
3.3.1 问卷回收 | 第33页 |
3.3.2 信度分析 | 第33-36页 |
3.3.3 效度分析 | 第36-39页 |
3.4 问卷结果的描述统计性分析 | 第39-42页 |
3.5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差异性分析 | 第42-44页 |
3.6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8页 |
第4章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就业的影响实证分析 | 第48-54页 |
4.1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就业的影响 | 第48-50页 |
4.1.1 模型构建及估计方法 | 第48-49页 |
4.1.2 估计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4.2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选择不同就业单位性质的实证分析 | 第50-54页 |
4.2.1 模型构建及估计方法 | 第50-51页 |
4.2.2 估计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第5章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 第54-58页 |
5.1 开发积极心理资本维度,促进大学生就业 | 第54-55页 |
5.2 递进整体开发,提升积极心理资本存量 | 第55-56页 |
5.3 高校社会联动,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6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