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自然地理学论文--一般理论与方法论文--景观学、区域论论文

下辽河平原景观格局脆弱性与景观变化驱动力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3页
        1.2.1 景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第11-12页
        1.2.2 国内外景观格局指数研究进展第12页
        1.2.3 国内外景观变化驱动研究进展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第13-15页
        1.3.1 景观格局脆弱性研究第13-14页
        1.3.2 景观变化驱动力研究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页
        1.4.2 研究路线第15-16页
        1.4.3 创新之处第16-17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7-20页
    2.1 地理区位第17-18页
        2.1.1 位置第17页
        2.1.2 行政区划第17-18页
    2.2 自然环境第18-19页
        2.2.1 气候和环境第18页
        2.2.2 地理环境第18页
        2.2.3 天然资源第18-19页
    2.3 社会经济发展第19-20页
3 基于 ENVI 的下辽河平原影像解译与分类第20-24页
    3.1 数据来源第20页
    3.2 处理方法第20-2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1-23页
        3.3.1 基于景观格局脆弱性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第21-22页
        3.3.2 基于景观变化驱动力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第22-23页
    3.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4 下辽河平原景观格局脆弱性评价第24-33页
    4.1 计算方法第24-26页
        4.1.1 景观综合指数的构建第24-25页
            (1)景观敏感度指数第24-25页
            (2)景观适应度指数第25页
            (3)景观脆弱度指数第25页
        4.1.2 空间统计学方法第25-26页
            (1)地统计学分析方法第25页
            (2)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第25-2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26-33页
        4.2.1 单元网格的划分第26页
        4.2.2 基于地统计学的理论模型拟合分析第26-27页
        4.2.3 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及脆弱度的时空演变分析第27-29页
        4.2.4 区域景观格局脆弱度的空间关联格局分析第29-33页
5 下辽河平原景观变化驱动力分析第33-46页
    5.1 研究方法第33-37页
        5.1.1 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体系构建第33-35页
        5.1.2 二项 Logistic 回归模型第35页
        5.1.3 GIS- Logistic 耦合模型的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分析第35-37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37-46页
        5.2.1 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第37-40页
        5.2.2 林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第40-42页
        5.2.3 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第42-44页
        5.2.4 湿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第44-4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46-49页
    6.1 结论第46-47页
    6.2 创新之处第47页
    6.3 研究展望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53-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西南部桉树人工林土壤性质与水土流失特征
下一篇:基于遥感影像的大区域土地覆盖动态监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