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故障测距法 | 第11页 |
1.2.2 “S”信号注入法 | 第11-12页 |
1.2.3 故障指示器 | 第12页 |
1.2.4 利用分段开关定位法 | 第12页 |
1.3 小电流接地故障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 第12-13页 |
1.3.1 接地故障类型多样 | 第12-13页 |
1.3.2 不同检测点的设备不能精确同步 | 第13页 |
1.3.3 终端的硬件平台功能较弱 | 第13页 |
1.3.4 故障数据传输量大 | 第13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特征分析及定位原理研究 | 第15-44页 |
2.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故障暂态特征 | 第15-17页 |
2.2 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故障暂态特征 | 第17-19页 |
2.3 基于暂态信息的单相接地故障特征提取算法研究 | 第19-26页 |
2.3.1 基于小波变换的单相接地故障特征提取研究 | 第19-21页 |
2.3.2 基于Prony算法的单相接地故障特征提取研究 | 第21-24页 |
2.3.3 基于暂态能量法的单相接地故障特征提取研究 | 第24-25页 |
2.3.4 基于首半波法的单相接地故障特征提取研究 | 第25-26页 |
2.4 基于图论的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方法 | 第26-29页 |
2.4.1 图和树的定义 | 第26-27页 |
2.4.2 树的遍历 | 第27-28页 |
2.4.3 基于广度优先遍历的故障定位方法 | 第28-29页 |
2.5 基于多种暂态特征的图论定位步骤 | 第29-31页 |
2.6 四种算法定位的仿真测试 | 第31-42页 |
2.6.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第32-37页 |
2.6.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第37-4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终端设备的硬件设计 | 第44-52页 |
3.1 终端设备的硬件设计要求 | 第44-45页 |
3.2 终端的硬件改进 | 第45-48页 |
3.3 终端整体设计 | 第48-51页 |
3.3.1 终端电源插件 | 第48-49页 |
3.3.2 终端CPU插件 | 第49-50页 |
3.3.3 终端信号采集插件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终端设备的软件开发 | 第52-61页 |
4.1 终端软件程序流程设计 | 第52-53页 |
4.2 终端的操作系统 | 第53-54页 |
4.3 终端的开发环境 | 第54-57页 |
4.4 终端的程序结构 | 第57-59页 |
4.4.1 全局变量定义 | 第57-58页 |
4.4.2 主程序函数 | 第58-59页 |
4.4.3 算法计算函数 | 第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故障诊断系统RTDS仿真实验 | 第61-70页 |
5.1 故障诊断系统主站软件 | 第61-65页 |
5.1.1 主站系统概述 | 第61-63页 |
5.1.2 主站配置使用 | 第63-65页 |
5.2 基于RTDS实时数字仿真的定位功能验证 | 第65-70页 |
5.2.1 RTDS实时数字仿真平台概述 | 第65页 |
5.2.2 RTDS模型搭建以及实验配置 | 第65-68页 |
5.2.3 RTDS单相接地故障定位实验 | 第68-70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