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5页 |
1.1.1 我国能源现状 | 第11-13页 |
1.1.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1.1.3 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1.2 循环流化床锅炉物料平衡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1 本课题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1.3.2 本课题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二章 1060 T/H循环流化床锅炉物料浓度试验研究 | 第21-31页 |
2.1 锅炉结构与运行参数 | 第21-23页 |
2.2 炉内压力分布 | 第23-25页 |
2.3 炉内实际物料浓度分布 | 第25-26页 |
2.4 流化风速对物料浓度的影响 | 第26-28页 |
2.5 床压降对物料浓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2.6 实际给煤粒度分布和成灰特性的关系 | 第29-30页 |
2.7 底渣含碳量和床压降的关系 | 第30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物料平衡模型 | 第31-39页 |
3.1 模型假设 | 第31页 |
3.2 扬析夹带模型 | 第31-33页 |
3.3 物料浓度模型 | 第33-34页 |
3.4 停留时间模型 | 第34页 |
3.5 焦炭燃烧模型 | 第34-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不同煤种的一次破碎、燃尽和成灰实验 | 第39-51页 |
4.1 煤样分析 | 第39页 |
4.2 不同煤种的一次破碎特性实验研究 | 第39-43页 |
4.2.1 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 | 第40页 |
4.2.2 实验数据汇总 | 第40-42页 |
4.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4.3 不同煤种的燃尽时间实验研究 | 第43-45页 |
4.3.1 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4.3.2 实验数据汇总 | 第44-45页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5页 |
4.4 不同煤种的成灰磨耗实验研究 | 第45-49页 |
4.4.1 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 | 第46页 |
4.4.2 实验数据汇总 | 第46-49页 |
4.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物料平衡优化 | 第51-67页 |
5.1 循环流化床锅炉物料平衡优化软件 | 第51-55页 |
5.1.1 软件说明 | 第51-54页 |
5.1.2 软件验证 | 第54-55页 |
5.2 给煤粒度分布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物料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55-57页 |
5.3 给煤粒度分布对循环流化床锅炉底渣含碳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5.4 物料平衡优化目标函数 | 第58页 |
5.5 最优给煤粒度分布下不同床压降下底渣含碳量分布 | 第58-59页 |
5.6 煤种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物料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59-61页 |
5.7 煤种对循环流化床锅炉底渣含碳量的影响 | 第61-63页 |
5.8 1060T/H循环流化床锅炉典型煤种的最优给煤粒度分布 | 第63-65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1页 |
6.1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67-68页 |
6.2 结论 | 第68-69页 |
6.3 课题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