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及不足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3.3 存在的不足 | 第15-16页 |
第2章 关于定价权的集体行动理论 | 第16-33页 |
2.1 集体行动、定价权及其相关概念 | 第16-21页 |
2.1.1 集体行动 | 第16-17页 |
2.1.2 定价权 | 第17-18页 |
2.1.3 市场势力 | 第18-20页 |
2.1.4 市场结构 | 第20-21页 |
2.2 传统的集体行动理论——公共产品理论 | 第21-25页 |
2.2.1 公共产品 | 第21-22页 |
2.2.2 搭便车 | 第22-24页 |
2.2.3 囚徒困境 | 第24-25页 |
2.3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 | 第25-28页 |
2.4 集体行动理论关于价格的认识 | 第28页 |
2.5 关于定价权的集体行动理论模型 | 第28-31页 |
2.6 基于模型的三个基本假设 | 第31-33页 |
第3章 我国稀土产业及定价权缺失的现状分析 | 第33-42页 |
3.1 稀土的概念及其应用 | 第33-34页 |
3.1.1 稀土的概念 | 第33页 |
3.1.2 稀土的应用 | 第33-34页 |
3.2 我国稀土产业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 第34-35页 |
3.3 我国稀土产业定价权缺失的表现——勒纳指数 | 第35-39页 |
3.3.1 我国稀土产业定价权的测度 | 第35-36页 |
3.3.2 勒纳指数公式的推导和计算 | 第36-39页 |
3.4 我国稀土产业定价权缺失的原因 | 第39-42页 |
第4章 我国稀土产业定价权缺失原因的实证分析 | 第42-56页 |
4.1 实证的变量与符号说明 | 第42-45页 |
4.1.1 影响稀土产业定价能力的内部因素分析 | 第42-44页 |
4.1.2 影响稀土产业定价能力的外部宏观因素分析 | 第44-45页 |
4.1.3 数据说明 | 第45页 |
4.2 模型建立 | 第45-46页 |
4.3 我国稀土产业定价能力的实证检验 | 第46-56页 |
4.3.1 统计性描述 | 第46-50页 |
4.3.2 相关性检验 | 第50页 |
4.3.3 回归分析 | 第50-51页 |
4.3.4 结论与经济意义 | 第51-56页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6-61页 |
5.1 提高稀土行业准入门槛,减少行业内企业的数量 | 第56-57页 |
5.2 培植具有影响力的稀土大企业,在稀土国际市场上形成价格联盟 | 第57页 |
5.3 改进完善稀土出口配额制度,建立稀土储备制度 | 第57-58页 |
5.4 对行业内企业实施“选择性激励”,加快稀土产业组织和制度建设 | 第58页 |
5.5 加快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提升稀土产品的附加值 | 第58-59页 |
5.6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