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3.1 农地金融理论 | 第11-12页 |
1.3.2 区域差异化理论 | 第12-13页 |
1.3.3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4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4 研究目标和思路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18-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数据来源 | 第19页 |
1.6 可能的创新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农地金融的实践及国际经验启示 | 第20-25页 |
2.1 我国农地金融的实践状况 | 第20-21页 |
2.2 国际经验启示 | 第21-24页 |
2.2.1 德国农地金融制度 | 第21页 |
2.2.2 美国的农地金融制度 | 第21-23页 |
2.2.3 台湾的农地金融制度 | 第23页 |
2.2.4 发达地区农地金融制度的特点 | 第23-24页 |
2.3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对农地金融的影响 | 第25-34页 |
3.1 南京、邯郸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异化分析 | 第25-28页 |
3.1.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 | 第25-26页 |
3.1.2 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比较 | 第26-28页 |
3.2 农村金融发展差异 | 第28-30页 |
3.3 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农地金融业务意愿的区域差异 | 第30-33页 |
3.3.1 农村金融机构对开展农地金融业务的必要性看法 | 第30-31页 |
3.3.2 对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土地金融业务开展的可能性的看法 | 第31-32页 |
3.3.3 对开展农地金融业务主要障碍的看法 | 第32-33页 |
3.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南京与邯郸地区农户农地金融需求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34-43页 |
4.1 研究区域样本基本特征 | 第34-35页 |
4.2 农户参与农地金融意愿区域差异的描述性分析 | 第35-37页 |
4.2.1 农户资金充足状况、缺口规模、贷款经历及贷款用途的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4.2.2 农户参与农地金融意愿的差异分析 | 第36-37页 |
4.3 农户参与农地金融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7-42页 |
4.3.1 模型构建 | 第37-38页 |
4.3.2 指标选取 | 第38-39页 |
4.3.3 实证结果 | 第39-40页 |
4.3.4 显著性因素及区域差异分析 | 第40-42页 |
4.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43-49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5.2 政策建议—基于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调研 | 第43-47页 |
5.2.1 政府的政策支持 | 第44-45页 |
5.2.2 完善农地金融运行的配套政策与措施 | 第45页 |
5.2.3 差异化的农地金融产品体系创新 | 第45-47页 |
5.3 政策建议—基于对需求方的调研 | 第47页 |
5.4 小结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1 | 第52-54页 |
附录2 | 第54-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