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儒家和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3-16页 |
第一节 儒家和谐思想概述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儒家和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4-16页 |
一、 传统农耕经济的影响 | 第14页 |
二、 宗法封建等级制度的瓦解和礼崩乐坏 | 第14-15页 |
三、 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儒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6-25页 |
第一节 儒家和谐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16-19页 |
一、 天论 | 第16-17页 |
二、 天人之学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儒家和谐思想中人与人的关系 | 第19-22页 |
一、 构建人际和谐的“仁”与“和” | 第19-21页 |
二、 充分发挥道德在人际和谐中的主导作用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儒家和谐思想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 第22-23页 |
一、 处理群我关系的“克己奉公” | 第22页 |
二、 规范社会秩序的“克己复礼” | 第22-23页 |
第四节 儒家和谐思想中的身心关系 | 第23-25页 |
一、 身心的健康和谐 | 第23-24页 |
二、 “修己”以至身心和谐 | 第24-25页 |
三、 “内在超越”的哲学理念 | 第25页 |
第三章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 第25-37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特征 | 第26-28页 |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 第26-27页 |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借鉴儒家和谐思想精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28-37页 |
一、 借鉴儒家和谐思想精华,促进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 | 第29-32页 |
二、 借鉴儒家和谐思想精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32-33页 |
三、 借鉴儒家和谐思想精华,实现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 第33-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注释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