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导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3.1 清代法制的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大清律例》及其惩贪肃贿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3 其他朝代惩贪肃贿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4 惩贪肃贿思想的研究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3-14页 |
2 《大清律例》惩贪肃贿的立法思想 | 第14-24页 |
2.1 《大清律例》惩贪肃贿的立法成因 | 第14-19页 |
2.1.1 古代惩贪肃贿立法思想溯源 | 第14-16页 |
2.1.2 清代立法惩贪肃贿的原因 | 第16-19页 |
2.2 御制序文所体现惩贪肃贿思想 | 第19-24页 |
2.2.1 御制序文体现的清前期统治者的惩贪肃贿思想 | 第19-23页 |
2.2.2 清前期统治者惩贪肃贿思想的创新与局限 | 第23-24页 |
3 《大清律例》惩贪肃贿的规范及特点 | 第24-36页 |
3.1 《大清律例》惩贪肃贿规范 | 第24-32页 |
3.1.1 《大清律例》惩贪肃贿的主体 | 第24-25页 |
3.1.2 《大清律例》惩贪肃贿的内容规范 | 第25-32页 |
3.2 《大清律例》惩贪肃贿的特点 | 第32-36页 |
3.2.1 刑罚苛酷,体现“重典治吏”的思想 | 第32-34页 |
3.2.2 极力维护官吏的法律特权 | 第34-36页 |
4 《大清律例》惩贪肃贿实效的原因分析 | 第36-43页 |
4.1 思想原因:皇权至上 | 第36-39页 |
4.2 制度原因:捐纳与恩荫的官员选拔规范 | 第39-40页 |
4.3 文化原因:富贵合一与薄俸规范的矛盾 | 第40-43页 |
5 结论:对现代反腐倡廉的启示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