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抗震反应谱的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12-16页 |
| ·静力理论阶段 | 第12页 |
| ·反应谱理论阶段 | 第12-13页 |
| ·动力分析理论阶段 | 第13页 |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阶段 | 第13-16页 |
|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 | 第16-21页 |
| ·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6页 |
| ·基于延性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6-17页 |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7-21页 |
| ·性态谱 | 第21-22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 第2章 中国、日本、美国、欧洲规范谱的对比 | 第25-41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设计反应谱 | 第25-36页 |
| ·中国规范谱 | 第26-29页 |
| ·日本规范谱 | 第29-31页 |
| ·美国规范谱 | 第31-34页 |
| ·欧洲规范谱 | 第34-36页 |
| ·规范谱参数的比较 | 第36-38页 |
| ·平台段值的比较 | 第36-37页 |
| ·特征周期的比较 | 第37-38页 |
| ·衰减指数的比较 | 第38页 |
| ·中国、日本、美国、欧洲规范谱的对比 | 第38-41页 |
| ·土地类别对比 | 第38-39页 |
| ·地震动参数对比 | 第39页 |
| ·规范图的对比 | 第39-40页 |
| ·对比结果分析以及建议 | 第40-41页 |
| 第3章 软土场地概率地震反应谱的研究 | 第41-55页 |
| ·引言 | 第41-42页 |
|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与分组 | 第42-43页 |
| ·地震动记录的分析计算 | 第43-45页 |
| ·理论基础 | 第43-44页 |
| ·软件分析 | 第44-45页 |
| ·分布概率分析 | 第45-47页 |
| ·累积概率分析 | 第47-50页 |
| ·对累积概率进行公式拟合 | 第50-52页 |
| ·不同概率保证下反应谱的比较 | 第52-55页 |
| ·不同概率保证下反应谱和规范谱的比较 | 第52-53页 |
| ·50%概率保证下反应谱和平均谱的比较 | 第53-55页 |
| 第4章 性态谱的研究 | 第55-73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5-56页 |
| ·性能目标的确定 | 第56-57页 |
| ·性能水准的划分 | 第56-57页 |
| ·性能目标参数的选择 | 第57页 |
| ·位移性能目标的确定 | 第57-62页 |
| ·高度计算方法 | 第57-58页 |
| ·性能目标参数的计算步骤 | 第58-62页 |
| ·性态谱的实现方法 | 第62-65页 |
| ·实现思路 | 第62页 |
| ·结构动力反应计算方法 | 第62-63页 |
| ·恢复力模型的选取 | 第63-64页 |
| ·程序流程图 | 第64-65页 |
| ·性态谱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 ·调整参数对性态谱的影响 | 第67-73页 |
| ·调整系数对性态谱的影响 | 第67-69页 |
| ·位移角调整对性态谱的影响 | 第69-73页 |
| 第5章 概率地震性态谱的研究 | 第73-91页 |
| ·引言 | 第73-74页 |
| ·性态谱分布概率的分析 | 第74-80页 |
|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与分组 | 第74页 |
| ·建立分布概率图 | 第74-79页 |
| ·分布概率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 ·累积概率分析 | 第80-85页 |
| ·对累积概率进行公式拟合 | 第85-90页 |
| ·结论 | 第90-91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