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2 新旧沥青混溶状态的测试方法 | 第12-14页 |
1.2.3 新旧沥青混溶状态对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RAP材料的性能评价及变异性控制 | 第18-27页 |
2.1 RAP材料性能研究 | 第18-21页 |
2.1.1 RAP材料的含水率 | 第18-19页 |
2.1.2 RAP材料中旧沥青的性质 | 第19-21页 |
2.2 RAP材料的级配变异性分析及控制 | 第21-24页 |
2.2.1 变异性分析 | 第21-23页 |
2.2.2 级配变异性控制 | 第23-24页 |
2.3 再生剂的选择和掺量的确定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高RAP掺量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 | 第27-37页 |
3.1 拌和方式的选择 | 第27-28页 |
3.2 再生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的确定 | 第28-32页 |
3.2.1 新材料技术指标 | 第28-30页 |
3.2.2 矿料级配的确定 | 第30-32页 |
3.3 高RAP掺配率热拌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 | 第32-35页 |
3.3.1 总沥青用量的确定 | 第32-35页 |
3.3.2 各拌和方式下再生混合料的沥青组成 | 第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基于混合料动态模量的新旧沥青混溶状态量化表征 | 第37-46页 |
4.1 新旧沥青混溶状态表征方法 | 第37-38页 |
4.1.1 新旧沥青混溶状态表征方法比选 | 第37-38页 |
4.1.2 基于混合料动态模量新旧沥青的混溶状态表征方法的修订 | 第38页 |
4.2 动态模量的实测 | 第38-42页 |
4.3 新旧沥青混溶状态的表征与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5章 混溶状态对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 第46-58页 |
5.1 高温性能 | 第46-48页 |
5.1.1 高温性能试验 | 第46页 |
5.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48页 |
5.2 水稳定性能 | 第48-50页 |
5.2.1 水稳定性试验 | 第48页 |
5.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8-50页 |
5.3 低温性能 | 第50-53页 |
5.3.1 低温抗裂性能试验 | 第50-51页 |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53页 |
5.4 疲劳性能 | 第53-54页 |
5.4.1 疲劳性能试验 | 第53页 |
5.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3-54页 |
5.5 高RAP掺量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流程 | 第54-5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