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舒眠方治疗失眠(阴虚火旺证)的临床观察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临床研究 | 第14-22页 |
1.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6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6页 |
1.5 剔除标准 | 第16页 |
1.6 脱落标准 | 第16-17页 |
1.7 中止标准 | 第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1 治疗方法 | 第17页 |
2.2 治疗药物组成 | 第17页 |
2.3 试验疗程 | 第17页 |
2.4 试验期间注意事项 | 第17-18页 |
3.观察指标与疗效记录 | 第18-19页 |
3.1 评价量表 | 第18页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8-19页 |
3.3 统计学处理 | 第19页 |
4.研究结果 | 第19-21页 |
5.不良反应 | 第21-22页 |
讨论 | 第22-32页 |
1.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 第22-25页 |
2.西医对失眠发生机制的认识 | 第25-27页 |
3.滋阴舒眠方的立论依据 | 第27-28页 |
4.滋阴舒眠方的组方原理 | 第28-31页 |
5.临床疗效和结果分析 | 第31页 |
6.结论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0页 |
附录 | 第40-57页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第40-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二 | 第49-50页 |
附录三 | 第50-54页 |
附录四 | 第54-56页 |
附录五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