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1.2 防屈曲支撑概要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1.3.1 高层钢结构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 1.3.2 偏心支撑钢框架的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 1.3.3 防屈曲支撑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4 防屈曲支撑的工程应用 | 第16-18页 |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第2章 防屈曲支撑的基本原理 | 第20-32页 |
| 2.1 防屈曲支撑的构造与形式 | 第20-22页 |
| 2.1.1 防屈曲支撑的构成 | 第20-22页 |
| 2.1.2 防屈曲支撑形式 | 第22页 |
| 2.2 防屈曲支撑的工作原理 | 第22-26页 |
| 2.2.1 防屈曲支撑的变形历程 | 第24-25页 |
| 2.2.2 防屈曲支撑的耗能原理 | 第25-26页 |
| 2.3 防屈曲支撑的稳定性 | 第26-31页 |
| 2.3.1 防屈曲支撑的整体稳定 | 第26-29页 |
| 2.3.2 外围约束构件的稳定性分析 | 第29页 |
| 2.3.3 防屈曲支撑芯材的稳定性分析 | 第29-31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建筑结构模型的设计与分析方法 | 第32-48页 |
| 3.1 偏心支撑钢框架的设计计算 | 第32-36页 |
| 3.1.1 偏心支撑钢框架的类型与布置原则 | 第32-33页 |
| 3.1.2 耗能梁段的长度设计 | 第33-36页 |
| 3.2 防屈曲支撑的设计以及布置原则 | 第36-40页 |
| 3.3 带防屈曲支撑的偏心支撑框架分析方法 | 第40-45页 |
| 3.3.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40页 |
| 3.3.2 时程分析法 | 第40-43页 |
| 3.3.3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 | 第43-45页 |
| 3.4 地震波的选取及调值 | 第45-47页 |
| 3.4.1 地震波选取原则 | 第45-46页 |
| 3.4.2 地震波的调整 | 第46-4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第48-68页 |
| 4.1 ANSYS软件概述 | 第48页 |
| 4.2 建立计算模型 | 第48-53页 |
| 4.2.1 工程概况 | 第48-49页 |
| 4.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 4.2.3 单元描述 | 第50-52页 |
| 4.2.4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2-53页 |
| 4.3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抗震性能 | 第53-57页 |
| 4.3.1 顶点位移 | 第53-54页 |
| 4.3.2 顶点加速度 | 第54页 |
| 4.3.3 楼层位移 | 第54-55页 |
| 4.3.4 层间位移 | 第55-56页 |
| 4.3.5 层间位移角 | 第56-57页 |
| 4.4 设防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抗震性能 | 第57-61页 |
| 4.4.1 顶点位移 | 第57-58页 |
| 4.4.2 顶点加速度 | 第58页 |
| 4.4.3 楼层位移 | 第58-59页 |
| 4.4.4 层间位移 | 第59-60页 |
| 4.4.5 层间位移角 | 第60-61页 |
| 4.5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抗震性能 | 第61-65页 |
| 4.5.1 顶点位移 | 第61-62页 |
| 4.5.2 顶点加速度 | 第62页 |
| 4.5.3 楼层位移 | 第62-63页 |
| 4.5.4 层间位移 | 第63-64页 |
| 4.5.5 层间位移角 | 第64-65页 |
| 4.6 各种地震情况下两种框架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65-66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展望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作者简介 | 第76-7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