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1.1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流行 | 第9-11页 |
1.1.1 小麦条锈病原菌的生活史 | 第9-10页 |
1.1.2 小麦条锈病原菌的越冬越夏 | 第10页 |
1.1.3 小麦条锈病的大流行以及小种的变异 | 第10-11页 |
1.2 小麦条锈病原菌的转主寄主 | 第11-13页 |
1.2.1 小麦条锈病原菌转主寄主的研究与发现 | 第11-12页 |
1.2.2 小檗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中的作用 | 第12-13页 |
1.3 小麦秆锈菌转主寄主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自然条件下感病小檗上条锈菌的分离与毒性测定 | 第16-2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2.1.1 自然侵染堆花小檗小檗产生的锈孢子接种小麦 | 第16页 |
2.1.2 小檗上条锈菌菌系的分离、扩繁和保存 | 第16-17页 |
2.1.3 菌系的毒性鉴定 | 第17-18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18-21页 |
2.3 讨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小麦上条锈菌的毒性鉴定 | 第22-2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3.1.1 自然感病小檗边小麦地采集条锈菌标样 | 第22页 |
3.1.2 对小麦标样上获得的小麦条锈菌进行挑单孢处理 | 第22-23页 |
3.1.3 标样菌系的扩繁与保存培养 | 第23页 |
3.1.4 标样菌系的毒性鉴定 | 第23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23-27页 |
3.3 讨论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
作者简介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