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光热效应致液滴操控中的两相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3-6页
英文摘要第6-9页
1 绪论第14-34页
    1.1 微流控芯片第14-16页
    1.2 液滴式微流控芯片及其应用第16-21页
    1.3 液滴操控技术第21-23页
    1.4 光热效应操控液滴的研究现状第23-31页
        1.4.1 光热效应操控液滴的科学问题第24-25页
        1.4.2 光热效应操控液滴的研究现状第25-27页
        1.4.3 两相流动传热数值模拟方法第27-30页
        1.4.4 液滴微流控芯片的两相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第30-31页
        1.4.5 已有研究不足第31页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创新点第31-34页
        1.5.1 本文研究工作第31-34页
2 光热效应调控液滴生成特性研究第34-58页
    2.1 引言第34页
    2.2 芯片制作及实验系统第34-42页
        2.2.1 芯片制作第34-40页
        2.2.2 实验系统搭建第40-41页
        2.2.3 实验误差分析第41-42页
    2.3 无光热效应的液滴的生成特性第42-46页
        2.3.1 液滴生成动态行为第42-43页
        2.3.2 连续相流量对液滴生产的影响第43-44页
        2.3.3 分散相流量对液滴生成的影响第44-45页
        2.3.4 定流量比下的流量对液滴生成的影响第45-46页
    2.4 光热效应调控液滴的生成特性第46-55页
        2.4.1 光热效应调控液滴生成动态行为第46-48页
        2.4.2 激光功率的影响第48-49页
        2.4.3 光斑位置的影响第49-51页
        2.4.4 连续相流量的影响第51-53页
        2.4.5 分散相流量的影响第53-54页
        2.4.6 定流量比下的流量影响第54-55页
    2.5 本章主要结论第55-58页
3 光热效应驱动液滴迁移及聚合特性可视化实验研究第58-74页
    3.1 实验系统及方法第58-59页
    3.2 光热效应致热毛细对流诱导液滴迁移特性第59-66页
        3.2.1 动态过程分析第59-61页
        3.2.2 光斑位置的影响第61-63页
        3.2.3 激光功率的影响第63-65页
        3.2.4 液滴尺度的影响第65-66页
    3.3 光热效应驱动液滴聚合第66-72页
        3.3.1 固定光斑驱动液滴第66-67页
        3.3.2 移动光斑驱动液滴聚合第67-69页
        3.3.3 光斑移动速度对驱动液滴聚合的影响第69-70页
        3.3.4 液滴尺寸对驱动液滴聚合的影响第70-71页
        3.3.5 激光功率对驱动液滴聚合的影响第71-72页
    3.4 本章主要结论第72-74页
4 非等温液滴聚合诱导自迁移特性数值模拟研究第74-98页
    4.1 模型与方法第74-80页
        4.1.1 模型建立第74-75页
        4.1.2 Volume of fluids (VOF)方法介绍第75-77页
        4.1.3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第77-78页
        4.1.4 数值方法和网格独立性验证第78-80页
    4.2 结果分析第80-96页
        4.2.1 非等温液滴聚合动态行为第80-84页
        4.2.2 温差的影响第84-86页
        4.2.3 油相导热系数的影响第86-88页
        4.2.4 油相粘度的影响第88-91页
        4.2.5 液滴尺寸的影响第91-93页
        4.2.6 界面张力温度系数的影响第93-96页
    4.3 本章主要结论第96-98页
5 光热效应加热悬浮液滴的传热与流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第98-122页
    5.1 引言第98页
    5.2 模型描述第98-104页
        5.2.1 模型建立第99-100页
        5.2.2 控制方程第100-101页
        5.2.3 边界条件及算法选择第101-102页
        5.2.4 网格独立性验证第102-103页
        5.2.5 模型验证第103-104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04-119页
        5.3.1 流动及传热动态过程分析第104-107页
        5.3.2 激光功率的影响第107-109页
        5.3.3 光斑尺寸的影响第109-111页
        5.3.4 液滴尺寸的影响第111-113页
        5.3.5 油相导热系数的影响第113-114页
        5.3.6 油相粘度的影响第114-116页
        5.3.7 界面张力温度系数的影响第116-119页
    5.4 本章主要结论第119-122页
6 光热效应加热微通道内液滴的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模拟研究第122-142页
    6.1 模型介绍第122-125页
        6.1.1 模型建立第122-123页
        6.1.2 控制方程第123-124页
        6.1.3 边界条件及求解器设置第124-125页
        6.1.4 网格独立性验证第125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25-141页
        6.2.1 微通道内液滴的流动与传热分析第125-128页
        6.2.2 激光功率的影响第128-131页
        6.2.3 光斑尺寸的影响第131-134页
        6.2.4 光斑位置的影响第134-137页
        6.2.5 载流速度的影响第137-140页
        6.2.6 激光照射方向的影响第140-141页
    6.3 本章主要结论第141-142页
7 基于PCR应用的光热效应液滴式微流控芯片的热分析第142-158页
    7.1 传统PCR芯片第142-143页
    7.2 基于PCR应用的光热效应液滴式微流控芯片的设计第143-145页
    7.3 锚点及导轨工作原理及分析第145-147页
    7.4 激光加热液滴的传热分析第147-155页
        7.4.1 连续相的换热分析第147-148页
        7.4.2 液滴与连续相的传热分析第148-153页
        7.4.3 液滴传热的动态分析第153-155页
    7.5 PCR温度循环第155-157页
    7.6 本章主要结论第157-158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58-162页
    8.1 全文总结第158-160页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60页
    8.3 后续工作展望第160-162页
致谢第162-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6页
附录第176-178页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撰写的论文目录第176-177页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加的学术会议第177-178页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授权及申请的专利目录第178页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78页
    E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第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计算产业园CCHP系统的低品位余热利用和综合评价研究
下一篇:中介尺度往复活塞式内燃机醇醚燃料瞬态微燃烧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