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门在社区治理中与相关主体的关系研究--以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理论 | 第15-17页 |
一、 政府失灵理论 | 第15-16页 |
二、 治理理论 | 第16页 |
三、 公民社会理论 | 第16-17页 |
第四节 核心概念与研究假设 | 第17-20页 |
一、 核心概念 | 第17-19页 |
二、 研究假设 | 第19-20页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的案例介绍 | 第22-33页 |
第一节 上海第三部门现状及简介 | 第22-24页 |
一、 上海第三部门发展脉络与发展特征 | 第22-23页 |
二、 上海浦东新区第三部门发展情况简介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简介 | 第24-26页 |
一、 国际渊源 | 第24-25页 |
二、 社会需求与设立目的 | 第25页 |
三、 体现专业性的项目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新途”组织构架与职能 | 第26-28页 |
一、 组织框架结构 | 第26-27页 |
二、 岗位职能简介 | 第27-28页 |
第四节 “新途”项目运作模式 | 第28-33页 |
一、 资金筹集 | 第28-29页 |
二、 人员配备 | 第29-31页 |
三、 项目实施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第三部门在社区治理中与相关主体的关系现状 | 第33-39页 |
第一节 与政府交往中寻求地位的改变 | 第33-34页 |
一.政府的行政化介入 | 第33-34页 |
二.自身参与社会管理方式单一 | 第34页 |
第二节 与其他社会自治组织的合作与较量 | 第34-35页 |
一.与社区组织的关系天然性分析 | 第34-35页 |
二.与同类型组织的关系现状 | 第35页 |
第三节 获取社区居民的理解与支持 | 第35-37页 |
一.居民社区参与意识薄弱 | 第36页 |
二.项目受众群体有限 | 第36-37页 |
第四节 市场环境下与经济利益主体间的纠缠摇摆 | 第37-39页 |
一.社会筹款中与商业机构的利益纠缠 | 第37页 |
二.雇主与雇员间的困境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第三部门与相关主体间关系的成因分析 | 第39-47页 |
第一节 社会机构容易受政府影响与制度干扰 | 第39-40页 |
一、 权力分享渠道单一 | 第39-40页 |
二、 法治环境不平衡 | 第40页 |
第二节 第三部门的社区地位有待提高 | 第40-42页 |
一、 社区主导权争夺激烈 | 第40-41页 |
二、 公民自治社会的构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 第41页 |
三、 社区示范作用受限 | 第41-42页 |
第三节 第三部门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 | 第42-44页 |
一、 内部组织建设不完善 | 第42-43页 |
二、 资源短缺 | 第43页 |
三、 互动交流缺失 | 第43-44页 |
第四节 第三部门公益理念与市场利益的冲突 | 第44-47页 |
一、 商业机构的逐利行为 | 第44-45页 |
二、 公信危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第三部门与相关主体间关系的合理构建与深化 | 第47-55页 |
第一节 第三部门应深化与政府关系,缓和社会矛盾 | 第47-48页 |
一、 政府的信任与包容 | 第47-48页 |
二、 法制的建设与发展 | 第48页 |
第二节 积极成为社区公共事务的平等、核心参与主体 | 第48-50页 |
一、 合理分配社区职能 | 第49页 |
二、 提升公益机构自治能力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将维护居民利益作为参与社区治理的基本原则 | 第50-51页 |
一、 保障供给、反馈信息 | 第50-51页 |
二、 激发参与意识,探索治理模式 | 第51页 |
第四节 借力发展,共同促进 | 第51-53页 |
一、 同业整合 | 第51-52页 |
二、 国际交流 | 第52-53页 |
第五节 平衡市场环境下的各种利益纠葛 | 第53-55页 |
一、 提升资金筹措能力与人力资源水平 | 第53页 |
二、 强调公益氛围 | 第53页 |
三、 强化财务制度,注重公示监督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继续探讨的问题 | 第55-57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55页 |
第二节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