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及进展 | 第10-1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观测站点及资料处理 | 第13-19页 |
2.1 观测站点 | 第13-15页 |
2.1.1 SACOL观测站 | 第13页 |
2.1.2 Tongyu观测站 | 第13-14页 |
2.1.3 US-Aud观测站 | 第14-15页 |
2.1.4 US-ARM观测站 | 第15页 |
2.2 各站点主要观测项目及仪器介绍 | 第15-16页 |
2.3 观测资料 | 第16-19页 |
2.3.1 观测资料介绍 | 第16页 |
2.3.2 资料的处理 | 第16-19页 |
第三章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近地层地表能量平衡特征 | 第19-39页 |
3.1 计算方法 | 第19-22页 |
3.1.1 地表辐射平衡 | 第19-20页 |
3.1.2 地表能量平衡方程 | 第20-21页 |
3.1.3 湍流通量的计算方法 | 第21页 |
3.1.4 土壤热通量的计算 | 第21-22页 |
3.2 地表辐射通量特征 | 第22-32页 |
3.2.1 地表辐射通量日变化特征 | 第22-25页 |
3.2.2 地表辐射通量年变化特征 | 第25-29页 |
3.2.3 地表反照率 | 第29-32页 |
3.3 能量平衡特征 | 第32-38页 |
3.3.1 能量平衡变化特征 | 第32-34页 |
3.3.2 地表能量分配特征 | 第34-35页 |
3.3.3 能量闭合率 | 第35-38页 |
3.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的地表能量平衡特征 | 第39-46页 |
4.1 SACOL、通榆退化草地站、通榆农田站、US_Arm站和US_Aud站地表能量平衡各变量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 第39-42页 |
4.2 SACOL、通榆退化草地站、通榆农田站、US_Arm站和US_Aud站的能量平衡状况 | 第42-44页 |
4.3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总结讨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5.1 主要结果 | 第46-47页 |
5.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47页 |
5.3 讨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项目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