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9-10页 |
1.2 太阳能 | 第10-11页 |
1.2.1 太阳能的实质 | 第10页 |
1.2.2 太阳能的特点 | 第10-11页 |
1.3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 第11-13页 |
1.3.1 按照电池的结构分类 | 第11-12页 |
1.3.2 按材料形成分类 | 第12页 |
1.3.3 按光电转化机理分类 | 第12-13页 |
1.4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简史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 | 第15-29页 |
2.1 光生伏特效应 | 第15-16页 |
2.2 太阳能电池中的重要参数 | 第16-22页 |
2.2.1 太阳能电池的电路分析 | 第16-18页 |
2.2.2 太阳能电池的四个参数 | 第18-22页 |
2.3 无机太阳能电池理论 | 第22-23页 |
2.3.1 无机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 第22页 |
2.3.2 无机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2.4 有机太阳能电池机理 | 第23-26页 |
2.4.1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过程 | 第23-25页 |
2.4.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 第25-26页 |
2.5 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选择 | 第26-29页 |
2.5.1 电极材料的选择 | 第26-27页 |
2.5.2 活性层材料的选择 | 第27页 |
2.5.3 缓冲层材料的选择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基于双电子给体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 | 第29-39页 |
3.1 双电子给体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机理 | 第29-30页 |
3.1.1 活性层材料的简介 | 第29页 |
3.1.2 机理分析 | 第29-3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0-34页 |
3.2.1 实验制备的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结构与能级结构 | 第30-31页 |
3.2.2 制备有机太阳能电池所需要的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3.2.3 实验过程 | 第32-34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4-37页 |
3.3.1 器件性能参数(Jsc、Voc、FF、PCE) | 第34-36页 |
3.3.2 活性层吸收光谱 | 第36页 |
3.3.3 活性层透射光谱(1:0.5:1.5) | 第36-37页 |
3.3.4 外量子效率(IPCE) | 第37页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第四章 NaYF_4:Yb~(3+),Er~(3+)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 第39-50页 |
4.1 前言 | 第39-4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0-45页 |
4.2.1 NaYF_4:Yb~(3+), Er~(3+)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40-41页 |
4.2.2 器件制备和性能描述 | 第41-45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45-49页 |
4.4 结论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