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

独龙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及开发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15页
        1.2.1 理论意义第12-14页
        1.2.2 现实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20页
        1.3.1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第15-17页
        1.3.2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第17-19页
        1.3.3 研究评述第19-20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0-23页
        1.4.1 研究方法第20-22页
        1.4.2 技术路线第22-23页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第23-26页
        1.5.1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5.2 研究难点第24页
        1.5.3 研究创新之处第24-26页
第2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与旅游开发理论基础第26-40页
    2.1 相关概念的厘定第26-33页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及特征第26-29页
        2.1.2 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概念及特征第29-31页
        2.1.3 “文化遗产”与“世界遗产”的界定第31页
        2.1.4 “文化空间”与“文化表达形式”的界定第31-33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33-37页
        2.2.1 “舞台真实”理论第33-35页
        2.2.2 符号学理论第35-36页
        2.2.3 旅游地理学理论第36页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6-37页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问题探讨第37-40页
        2.3.1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第37-38页
        2.3.2 传统文化保护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第38页
        2.3.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第38-40页
第3章 独龙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研究第40-64页
    3.1 独龙江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状况第40-54页
        3.1.1 研究地概况第40-45页
        3.1.2 独龙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第45-52页
        3.1.3 独龙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第52-54页
    3.2 研究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构建第54-64页
        3.2.1 体系构建第55-60页
        3.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模糊记分法第60-61页
        3.2.3 评价结论第61-64页
第4章 独龙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第64-92页
    4.1 独龙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保护性旅游开发必要性第64-66页
        4.1.1 有助于独龙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第64页
        4.1.2 有助于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第64-65页
        4.1.3 有助于更好的满足游客体验异地文化的消费需求第65页
        4.1.4 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第65-66页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SWOT 分析第66-73页
        4.2.1 优势(Strengths)第66-67页
        4.2.2 劣势(Weakness)第67-69页
        4.2.3 机遇(Opportunity)第69页
        4.2.4 威胁(Threats)第69-70页
        4.2.5 SWOT 矩阵分析第70-73页
    4.3 独龙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第73-85页
        4.3.1 宏观:基于“前台、帷幕、后台”的分层式保护开发第73-76页
        4.3.2 微观:针对非遗产项目分类体验式开发模式第76-79页
        4.3.3 形象:独龙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地符号化运作模式的构建第79-80页
        4.3.4 营销:保护与开发双赢的“饥渴营销”第80-83页
        4.3.5 产品:以生态旅游和体验旅游并重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第83-85页
    4.4 独龙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开发对策第85-89页
        4.4.1 从保护角度出发,旅游发展眼光“长远化”第85-86页
        4.4.2 旅游开发“适度化”与营销手段“创新化”结合第86-87页
        4.4.3 传统文化“博物馆化”与“非遗活化”第87页
        4.4.4 重点村寨“景点化”第87-88页
        4.4.5 传统手工艺品“商品化”第88页
        4.4.6 传统文化产品“体验化”第88页
        4.4.7 借助“符号化”完善独龙族旅游文化形象第88-89页
    4.5 独龙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保障性措施第89-92页
        4.5.1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第89页
        4.5.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第89页
        4.5.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89-90页
        4.5.4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第90页
        4.5.5 建立引进人才机制第90-91页
        4.5.6 加大社会宣传力度第91-92页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92-95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92-93页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98-99页
致谢第99-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研究--以拍拍贷、红岭创投为例
下一篇:住宅产业化研究及发展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