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光催化反应概述 | 第11-12页 |
1.3 光催化分解水反应原理 | 第12-15页 |
1.4 影响光催化反应的因素 | 第15-16页 |
1.4.1 光催化材料的形貌 | 第15页 |
1.4.2 光催化材料的晶型 | 第15-16页 |
1.4.3 光催化中光源的选择 | 第16页 |
1.4.4 反应体系内催化剂的浓度 | 第16页 |
1.5 提高催化剂光催化性能的方法 | 第16-23页 |
1.6 氮化碳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3-35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方法 | 第37-41页 |
2.1 实验试剂及所需药品 | 第37-38页 |
2.1.2 实验仪器及所使用设备 | 第37-38页 |
2.2 实验表征方法以及原理 | 第38-41页 |
2.2.1 X射线粉末衍射 (XRD) | 第38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8-39页 |
2.2.3 X射线光电子谱(XPS) | 第39页 |
2.2.4 氮气吸附-脱附测试(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measurement) | 第39页 |
2.2.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 | 第39页 |
2.2.6 荧光光谱仪(Fluoresence Specetrum) | 第39页 |
2.2.7 表面光电压(SPS) | 第39页 |
2.2.8 热重质谱联用仪(TG-MS) | 第39-40页 |
2.2.9 性能测试(Chronopotentiometric) | 第40-41页 |
第3章 H_2SO_4辅助的水热方法获得S掺杂氮化碳管及其析氢性能研究 | 第41-53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3.2.1 块体石墨相氮化碳材料的制备 | 第42页 |
3.2.2 硫掺杂g-C_3N_4的制备 | 第42-43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3.3.1 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43-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以类HOF前聚体制备富氮的氮化碳材料及其光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 第53-69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4.2.1 块体g-C_3N_4材料的的制备 | 第54页 |
4.2.2 富氮的氮化碳材料的合成 | 第54-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8页 |
4.3.1 富氮的氮化碳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55-67页 |
4.3.2 光催化析氢性能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具有分级结构的氮化碳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析氢应用 | 第69-82页 |
5.1 引言 | 第69-7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5.2.1 块体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 | 第70页 |
5.2.2 具有分级结构氮化碳的制备 | 第70-7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0页 |
5.3.1 分级结构氮化碳的结构表征 | 第71-79页 |
5.3.2 分级结构氮化碳性能测试 | 第79-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