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论文--油气储运机械设备论文--泵站(压缩机)设备论文

气液混输泵复合导叶优化及内部流动特性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页
    1.2 气液两相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1-12页
    1.3 叶片泵内气液两相流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5-17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主要创新点第16-17页
第2章 泵内气液两相流数值计算基本理论第17-28页
    2.1 两相流分析方法以及多相流数学模型的选择第17-18页
        2.1.1 两相流分析方法第17页
        2.1.2 两相流数学模型第17-18页
    2.2 基本理论第18-20页
        2.2.1 主要参数第18-19页
        2.2.2 相间作用力第19-20页
    2.3 气液两相流模型控制方程第20-23页
        2.3.1 控制方程第20-21页
        2.3.2 湍流模型第21-23页
    2.4 壁面函数法第23-24页
    2.5 气液两相流方程的求解第24-26页
        2.5.1 有限体积法的基本思想第24页
        2.5.2 通用控制方程的离散第24-25页
        2.5.3 数值计算常用算法第25-26页
    2.6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第26-27页
    2.7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基于流线法的混输泵三维优化设计第28-34页
    3.1 叶片式多相泵设计思想第28页
    3.2 动叶轮几何参数的确定第28-31页
    3.3 导叶几何参数的确定第31-32页
    3.4 多相泵增压单元三维实体建模图第32-33页
    3.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混输泵数值模拟与复合导叶叶片数优化第34-46页
    4.1 优化方案与计算域模型第34页
    4.2 计算域网格的划分第34-35页
    4.3 网格无关性验证第35-36页
    4.4 控制方程模型及边界条件的设定第36-37页
    4.5 收敛标准第37-38页
    4.6 扬程和效率预测方法第38页
    4.7 不同复合导叶叶片数方案外特性分析第38-40页
    4.8 不同复合导叶叶片数方案内特性分析第40-45页
        4.8.1 动叶在不同含气率下压力分布情况第40-41页
        4.8.2 导叶在不同含气率下压力分布情况第41-42页
        4.8.3 半叶高处速度分布情况及分析第42-43页
        4.8.4 不同高处含气率分布情况及分析第43-45页
    4.9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短导叶安放位置对混输泵性能的影响第46-56页
    5.1 复合导叶优化方案第46-47页
    5.2 不同短导叶安放位置模型及网格第47-48页
    5.3 三种方案的复合导叶外特性分析第48-49页
    5.4 三种方案增压单元内特性分析第49-54页
        5.4.1 动叶片压力分布情况及分析第49-50页
        5.4.2 导叶压力分布情况及分析第50-51页
        5.4.3 三级增压单元压力分布情况及分析第51-52页
        5.4.4 速度分布情况及分析第52-53页
        5.4.5 半叶高处含气率分布情况及分析第53-54页
    5.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总结与展望第56-58页
    1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第56-57页
    2 本文的不足和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致谢第62-63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低频冲击响应谱测量装置研究
下一篇:基于水权交易的兰州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