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3-16页 |
1.1.1 我国的村庄规划设计历程 | 第13页 |
1.1.2 目前的村庄规划设计所面临的问题 | 第13-15页 |
1.1.3 现阶段村庄规划的契机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宜居概念的界定与理解 | 第18-19页 |
1.3.1 宜居的概念 | 第18页 |
1.3.2 宜居村庄的概念 | 第18-19页 |
1.3.3 宜居村庄的评价标准 | 第19页 |
1.4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4.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4.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20页 |
1.5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 第20-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3 论文框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有关村庄规划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与案例研究 | 第23-41页 |
2.1 国内外村庄规划的发展进程 | 第23-28页 |
2.1.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2.1.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2.1.3 对村庄规划工作的认识与总结 | 第26-28页 |
2.2 国外案例研究 | 第28-33页 |
2.2.1 关注生态持续的村庄规划研究——以美国的小镇克拉通为例 | 第28-30页 |
2.2.2 关注社区营造公众参与的村庄规划研究——以日本的古川町为例 | 第30-32页 |
2.2.3 案例小结 | 第32-33页 |
2.3 国内案例研究 | 第33-40页 |
2.3.1 关注整体规划的村庄规划研究——以山东省蒙山旅游区柏林镇富泉村为例 | 第33-35页 |
2.3.2 关注住宅建筑院落设计的村庄规划研究 | 第35-37页 |
2.3.3 关注村庄风貌整治的村庄规划研究 | 第37-39页 |
2.3.4 案例小结 | 第39-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宜居理念下村庄规划设计的方法研究 | 第41-55页 |
3.1 宜居理念下规划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 第41-42页 |
3.1.1 宜居的理念导入 | 第41页 |
3.1.2 宜居理念下村庄规划设计的目标 | 第41-42页 |
3.1.3 宜居理念下村庄规划设计的原则 | 第42页 |
3.2 规划设计的结构层次 | 第42-45页 |
3.2.1 村庄整体规划 | 第43-44页 |
3.2.2 建筑宅院设计 | 第44页 |
3.2.3 环境风貌整治 | 第44-45页 |
3.3 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标准的构建 | 第45-53页 |
3.3.1 功能布局与产业结构 | 第45-46页 |
3.3.2 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 | 第46-47页 |
3.3.3 公共设施的布局设置 | 第47-49页 |
3.3.4 生态环境及景观规划 | 第49-50页 |
3.3.5 建筑与宅院环境设计 | 第50-52页 |
3.3.6 历史文化及特色风貌 | 第52-53页 |
3.3.7 关注民生及公众参与 | 第53页 |
3.4 规划设计的技术路线 | 第53-54页 |
3.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大新寨村的现状调研分析及问题总结 | 第55-73页 |
4.1 大新寨村村域条件分析 | 第55-57页 |
4.2 大新寨村村庄基本概况分析 | 第57-59页 |
4.3 街巷院落现状特征 | 第59-62页 |
4.3.1 街巷空间分析 | 第59-60页 |
4.3.2 宅院建设模式 | 第60-61页 |
4.3.3 宅院平面布局 | 第61-62页 |
4.4 建筑现状特征 | 第62-66页 |
4.5 公共开放空间特征 | 第66页 |
4.6 村庄现状的宜居性评价 | 第66-70页 |
4.7 现状调研总结 | 第70-72页 |
4.7.1 村庄规划建设总结 | 第70页 |
4.7.2 住宅建筑院落总结 | 第70-71页 |
4.7.3 调研问卷总结 | 第71页 |
4.7.4 重点问题思考 | 第71-72页 |
4.8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大新寨村的规划设计策略 | 第73-83页 |
5.1 宜居理念导入 | 第73-76页 |
5.1.1 建设和谐的村庄 | 第73页 |
5.1.2 建设舒适的村庄 | 第73-75页 |
5.1.3 建设便捷的村庄 | 第75-76页 |
5.2 总体规划布局 | 第76-77页 |
5.3 相关容量控制 | 第77-78页 |
5.3.1 划定控制区域 | 第77页 |
5.3.2 分期规划建设 | 第77-78页 |
5.4 挖掘核心价值 | 第78-79页 |
5.4.1 挖掘大新寨的内在动因 | 第78-79页 |
5.4.2 分析大新寨的外在挑战 | 第79页 |
5.5 发展布局模式 | 第79-82页 |
5.5.1 特色产业布局 | 第79-80页 |
5.5.2 观光体验布局 | 第80-81页 |
5.5.3 空间整体格局 | 第81-82页 |
5.6 整体风貌定位 | 第82页 |
5.6.1 建筑色彩引导 | 第82页 |
5.6.2 建筑材料引导 | 第82页 |
5.7 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大新寨村的规划与设计方案表达 | 第83-97页 |
6.1 村庄整体规划 | 第83-88页 |
6.1.1 总体布局规划 | 第83-84页 |
6.1.2 交通组织规划 | 第84-85页 |
6.1.3 绿化景观规划 | 第85-86页 |
6.1.4 基础与公共设施建设 | 第86-88页 |
6.2 住宅建筑改造与更新 | 第88-92页 |
6.2.1 建筑改造 | 第88-90页 |
6.2.2 住宅建筑的更新 | 第90-91页 |
6.2.3 其他建筑单体设计 | 第91-92页 |
6.3 整体风貌改造 | 第92-96页 |
6.3.1 对于建筑风貌的整治 | 第92-93页 |
6.3.2 对于街道风貌的整治 | 第93-95页 |
6.3.3 对于环境设施的整治 | 第95-96页 |
6.4 小结 | 第96-97页 |
第七章 结论、反思与展望 | 第97-99页 |
7.1 结论 | 第97-98页 |
7.2 反思 | 第98页 |
7.3 展望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附录A | 第105-107页 |
附录B 调查问卷 | 第107-109页 |
附录C 宜居村庄评价体系标准 | 第109-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