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巡察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一、关于党内监督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关于基层党内监督的研究 | 第12-14页 |
三、关于市县巡察制度的研究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5-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关于市县巡察制度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8-24页 |
第一节 概念解析 | 第18-21页 |
一、巡视与巡察 | 第18-19页 |
二、检查、监察与巡察 | 第19-20页 |
三、督查、督察与巡察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一、党内监督理论 | 第21-22页 |
二、执政合法性理论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市县巡察制度的历史渊源与当前发展 | 第24-31页 |
第一节 市县巡察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24-26页 |
一、市县巡察制度的起源 | 第24-25页 |
二、市县巡察的发展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市县巡察制度的当前形态 | 第26-31页 |
一、市县巡察制度的运作机制 | 第26-28页 |
二、巡视巡察制度的上下联动 | 第28-29页 |
三、市县巡察制度的意义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河南、浙江、江苏市县巡察制度模式比较 | 第31-38页 |
第一节 三省市县巡察制度模式的创新 | 第31-34页 |
一、河南省的制度确立模式 | 第31-32页 |
二、浙江省的市县主体创新模式 | 第32-33页 |
三、江苏省的省委统一领导模式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三省市县巡察制度的成效评估 | 第34-37页 |
一、合法性:群众基础的建立 | 第34-35页 |
二、权力制约:反腐成效 | 第35-36页 |
三、制度创新:持续性与推广性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市县巡察制度发展成效的制约因素 | 第38-43页 |
第一节 “人情社会”的社会结构 | 第38-40页 |
一、何为“人情社会” | 第38-39页 |
二、市县巡察制度中的“人情社会”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权力共谋 | 第40-41页 |
一、何为权力共谋 | 第40页 |
二、市县巡察制度中的权力共谋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当前党内监督的不完善 | 第41-43页 |
一、党内监督不完善的表现 | 第41-42页 |
二、党内监督不完善对市县巡察制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完善市县巡察制度的对策 | 第43-50页 |
第一节 破解人情化社会结构 | 第43-44页 |
一、实施交叉巡察 | 第43-44页 |
二、提升巡察人员政治素养和能力 | 第44页 |
第二节 完善成果运用机制 | 第44-46页 |
一、及时处理整改,取信于民 | 第44-45页 |
二、加强巡察成果的运用 | 第45-46页 |
三、完善巡察信息系统 | 第46页 |
第三节 进行制度建党与依法治党 | 第46-47页 |
一、加强市县巡察制度的制度建设 | 第46-47页 |
二、加强市县巡察制度法治建设 | 第47页 |
第四节 加强队伍建设,确保人才支撑 | 第47-50页 |
一、配好人才队伍 | 第47-48页 |
二、做好人员培训 | 第48页 |
三、建立完善奖惩机制 | 第48-50页 |
结束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