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人性化设计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1.2 交通综合体建筑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3.2 实地调研法 | 第14页 |
1.3.3 层次分析法 | 第14-15页 |
1.3.4 专家打分法 | 第15页 |
1.3.5 网络数据分析 | 第15页 |
1.3.6 语义学解析法 | 第15-17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其案例总结 | 第18-29页 |
2.1 交通综合体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交通综合体概念 | 第18-19页 |
2.1.2 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综合体的区别 | 第19-20页 |
2.2 人性化设计理论 | 第20-21页 |
2.2.1 人性化设计的定义 | 第20-21页 |
2.2.2 人性化设计的几个层面 | 第21页 |
2.3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2.4 实际调研案例现状总结 | 第22-28页 |
2.4.1 柏林交通综合体站域系统 | 第22-25页 |
2.4.2 瑞士交通综合体站域系统 | 第25-26页 |
2.4.3 国内各地的高铁站 | 第26-28页 |
2.5 本章总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北京大型交通综合体的评价 | 第29-52页 |
3.1 北京交通的建设与发展 | 第29-32页 |
3.2 北京大型交通综合体人性化评价 | 第32-44页 |
3.2.1 运用层次分析法解析问题 | 第33-35页 |
3.2.2 专家打分法确定各因子比重 | 第35-38页 |
3.2.3 调查问卷统计游客评价 | 第38-41页 |
3.2.4 基于语义解析法的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3.2.5 总结 | 第43-44页 |
3.3 基于网络评论的人性化评价 | 第44-51页 |
3.3.1 网站评价的词频统计 | 第44-47页 |
3.3.2 用户信息统计 | 第47-50页 |
3.3.3 网站总体打分情况 | 第50-51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北京交通综合体人性化评价结果分析与设计对策 | 第52-65页 |
4.1 物理层面的人性化设计评价 | 第52-61页 |
4.1.1 可达性 | 第52-53页 |
4.1.2 治安状况 | 第53-55页 |
4.1.3 物理环境舒适度 | 第55-56页 |
4.1.4 功能便捷度 | 第56-57页 |
4.1.5 衍生功能的状况 | 第57-61页 |
4.2 心理层面的人性化设计评价 | 第61-63页 |
4.2.1 对特殊人群的考虑 | 第61页 |
4.2.2 对地域文化的关注情况 | 第61-63页 |
4.3 社会层面的人性化设计评价 | 第63-64页 |
4.3.1 生态友好原则 | 第63页 |
4.3.2 社会正能量的传达 | 第63-64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基于人性化理论的交通综合体设计对策 | 第65-67页 |
5.1 北京三大站的人性化设计对策总结 | 第65页 |
5.2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 第65-66页 |
5.3 人性化交通综合建筑空间发展的思考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录A | 第70-73页 |
附录B | 第73-7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