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里坊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6页
    1.1 里坊制度研究现状第9-18页
        1.1.1 里坊制度研究的起步阶段第9-10页
        1.1.2 里坊制度研究的发展阶段第10-16页
        1.1.3 里坊制度研究走向深入第16-18页
    1.2 研究内容及其创新点第18-21页
        1.2.1 研究内容第19页
        1.2.2 研究的创新点第19-21页
    1.3 学术取向与研究方法第21-23页
        1.3.1 学术取向第21页
        1.3.2 研究方法第21-23页
    1.4 研究的意义第23-25页
        1.4.1 建筑史学意义第23-24页
        1.4.2 社会文化学意义第24页
        1.4.3 现实指导意义第24-25页
    1.5 研究体系框架第25-26页
第二章 里坊制度溯源第26-43页
    2.1 里坊制度概述第26-30页
        2.1.1 里的定义第26-27页
        2.1.2 坊的辨析第27-30页
    2.2 里坊制度的产生第30-33页
        2.2.1 乡里制度的里第30-31页
        2.2.2 聚居形态的里第31-32页
        2.2.3 行政组织的里第32-33页
    2.3 里坊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第33-42页
        2.3.1 里坊制度的形成阶段第33-34页
        2.3.2 里坊制度的发展阶段第34-37页
        2.3.3 里坊制度的成熟阶段第37-38页
        2.3.4 封闭里坊制度的衰落第38-40页
        2.3.5 里坊制度的延续第40-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里坊制度的建筑学和社会学内涵第43-73页
    3.1 里坊制度的建筑学内涵第43-52页
        3.1.1 里坊的形制第43-45页
        3.1.2 里坊的规模第45-46页
        3.1.3 里市制度第46-52页
    3.2 里坊制度的社会学内涵第52-68页
        3.2.1 乡里组织制度第52-61页
        3.2.2 土地管理制度第61-65页
        3.2.3 行政长官及其职能第65-68页
    3.3 封闭里坊的管理制度第68-71页
        3.3.1 封闭规整的里墙第68-69页
        3.3.2 定时启闭坊门和严格的夜禁制度第69-70页
        3.3.3 禁止对坊外街衢开门第70页
        3.3.4 禁止侵占街道,开垦种植第70-71页
    3.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四章 里坊制度建筑学和社会学内涵的关系第73-106页
    4.1 社会结构层级和里坊的地域空间层次第73-82页
        4.1.1 政治制度与社会等级结构第74-77页
        4.1.2 聚落的地域空间层次第77-78页
        4.1.3 里坊的地域空间布局第78-82页
    4.2 里坊与军制的关系第82-96页
        4.2.1 里坊行政建制与军事管理制度第82-92页
        4.2.2 明代军事辖区中的里坊制度第92-93页
        4.2.3 里坊与军堡空间形态比较第93-96页
    4.3 里坊制度与土地制度的关系第96-104页
        4.3.1 里坊制度与授田制度第97-100页
        4.3.2 土地制度对建邑制里的影响第100-103页
        4.3.3 道路规划与农田阡陌第103-104页
    4.4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五章 历代里坊形态推测及其规模分析第106-136页
    5.1 里坊制度的演变过程第106-111页
        5.1.1 社会组织形制对里坊制度的影响第106-108页
        5.1.2 礼制对里坊规划布局的影响第108-110页
        5.1.3 社会经济对里坊制度的影响第110-111页
    5.2 历代里坊形态特点分析及推测第111-127页
        5.2.1 隋唐长安里坊道路结构第112-116页
        5.2.2 历代里坊空间布局推测第116-122页
        5.2.3 里坊内的社及其演变第122-127页
    5.3 里坊用地规模分析——以隋唐长安、洛阳为例第127-135页
        5.3.1 都城里坊模数分析第128-132页
        5.3.2 里坊割宅方式推测第132-133页
        5.3.3 宅院基址规模分析第133-135页
    5.4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第六章 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堡”第136-169页
    6.1 堡与里坊制度第136-139页
        6.1.1 “堡”的起源——史前古城第137-138页
        6.1.2 “堡”的演变——中心城堡第138页
        6.1.3 里坊城市的产生及其演变第138-139页
    6.2 堡的空间布局类型第139-158页
        6.2.1 单体布局的堡第140-145页
        6.2.2 堡中建堡第145-147页
        6.2.3 多堡聚集第147-158页
    6.3 堡的空间布局特点及其与里坊的关系第158-165页
        6.3.1 堡的空间布局特点第158-159页
        6.3.2 “堡”和“里”的建筑形态比较第159-164页
        6.3.3 “堡”和“里”的管理制度比较第164-165页
    6.4 本章小结第165-169页
结语第169-173页
附录第173-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93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93-194页
致谢第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创新型企业商业模式研究
下一篇:运输毒品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