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 激发极化效应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2 激发极化效应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激发极化效应概述 | 第16-27页 |
2.1 激发极化效应 | 第16页 |
2.2 极化率与半衰减时 | 第16-17页 |
2.2.1 极化率 | 第17页 |
2.2.2 半衰减时 | 第17页 |
2.3 激发极化效应电化学机理 | 第17-20页 |
2.3.1 电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 | 第18-19页 |
2.3.2 离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机理 | 第19-20页 |
2.4 双电层理论 | 第20-26页 |
2.4.1 双电层模型 | 第21-22页 |
2.4.2 扩散双电层理论 | 第22-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串联毛管模型 | 第27-37页 |
3.1 串联毛管模型 | 第27-32页 |
3.1.1 串联毛管模型微观参数与渗透率的关系 | 第28-29页 |
3.1.2 串联毛管模型微观参数与孔隙度的关系 | 第29-30页 |
3.1.3 串联毛管模型微观参数与地层因素的关系 | 第30-31页 |
3.1.4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1-32页 |
3.2 串联毛管模型内的岩石电化学性质 | 第32-35页 |
3.2.1 毛管模型中双电层电位理论及离子浓度分布 | 第32-33页 |
3.2.2 Zeta 电位与阳离子交换量QV 的关系 | 第33-34页 |
3.2.3 串联毛管模型中阳离子交换量的分布 | 第34-35页 |
3.3 毛管内电化学传质动力学理论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含水泥质砂岩激发极化效应的稳态特性 | 第37-53页 |
4.1 稳态极化率计算公式推导 | 第37-43页 |
4.2 激发极化极化率计算实例与分析 | 第43-48页 |
4.2.1 极化率与孔隙度的关系 | 第44页 |
4.2.2 极化率与渗透率的关系 | 第44页 |
4.2.3 极化率与阳离子交换量的关系 | 第44-45页 |
4.2.4 极化率与饱和溶液浓度的关系 | 第45页 |
4.2.5 极化率与充电电流密度的关系 | 第45-46页 |
4.2.6 微观毛管模型的误差分析与可靠性评价 | 第46-48页 |
4.3 泥质砂岩自然电位特性的机理研究 | 第48-51页 |
4.3.1 泥质砂岩自然电位特性的数学模型 | 第48-49页 |
4.3.2 泥质砂岩自然电位特性计算实例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含水泥质砂岩激发极化效应的动态特性 | 第53-71页 |
5.1 泥质砂岩激发极化效应的数学描述 | 第53-60页 |
5.1.1 毛管中电流强度的数学形式 | 第53-54页 |
5.1.2 泥质砂岩激发极化效应的数学方程 | 第54-55页 |
5.1.3 泥质砂岩激发极化效应充电过程的数学描述 | 第55页 |
5.1.4 泥质砂岩激发极化效应充电过程的初始条件 | 第55-56页 |
5.1.5 泥质砂岩激发极化效应充电过程的边界条件 | 第56-57页 |
5.1.6 充电过程的双电层形变电位与激发极化极化率 | 第57-58页 |
5.1.7 泥质砂岩激发极化效应放电过程的数学描述 | 第58页 |
5.1.8 泥质砂岩激发极化效应放电过程的初始条件 | 第58-59页 |
5.1.9 泥质砂岩激发极化效应放电过程的边界条件 | 第59页 |
5.1.10 放电过程的双电层形变电位及激发极化极化率 | 第59-60页 |
5.2 泥质砂岩激发极化效应数值模拟方法 | 第60-63页 |
5.2.1 充电过程中激发极化效应的数值模拟 | 第60-61页 |
5.2.2 放电过程中激发极化效应的数值模拟 | 第61-63页 |
5.3 计算实例与分析 | 第63-70页 |
5.3.1 泥质砂岩激发极化效应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63页 |
5.3.2 充放电过程中激发极化效应与时间的关系 | 第63-67页 |
5.3.3 极化率、半衰减时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 | 第67页 |
5.3.4 极化率、半减衰时与阳离子交换量的关系 | 第67-70页 |
5.3.5 极化率、半衰减时与饱和溶液浓度的关系 | 第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泥质砂岩激发极化弛豫时间谱 | 第71-78页 |
6.1 极化率衰减特性 | 第71-72页 |
6.2 极化率衰减谱的多指数反演 | 第72-73页 |
6.3 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73-77页 |
6.3.1 激发极化极化率弛豫时间谱的数值模拟 | 第73-75页 |
6.3.2 孔隙度对弛豫时间谱的影响 | 第75页 |
6.3.3 溶液浓度对弛豫时间谱的影响 | 第75页 |
6.3.4 阳离子交换量对弛豫时间谱的影响 | 第75-76页 |
6.3.5 温度对弛豫时间谱的影响 | 第76页 |
6.3.6 KCl 溶液和NaCl 溶液弛豫时间谱的差异 | 第76页 |
6.3.7 不同放电时间对弛豫时间谱的影响 | 第76-7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