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1.2.1 风险管理的定义 | 第8-9页 |
1.2.2 风险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0-12页 |
1.3.1 工程技术风险加大的需要 | 第10页 |
1.3.2 与国际通则接轨的需要 | 第10-11页 |
1.3.3 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 第11页 |
1.3.4 重构建筑市场诚信机制的需要 | 第11-12页 |
1.3.5 上海已具备推行风险管理的实践基础 | 第12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风险管理模式的理论与设计 | 第14-28页 |
2.1 国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模式 | 第14-18页 |
2.1.1 法国模式 | 第14-15页 |
2.1.2 美国模式 | 第15-16页 |
2.1.3 德国模式 | 第16-17页 |
2.1.4 新加坡模式 | 第17-18页 |
2.2 管理模式设计目标 | 第18-19页 |
2.3 管理模式设计关键点 | 第19-20页 |
2.4 管理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0-22页 |
2.4.1 共同投保原则 | 第20页 |
2.4.2 共同保障原则 | 第20-21页 |
2.4.3 共同控制原则 | 第21页 |
2.4.4 相互制衡原则 | 第21-22页 |
2.5 可能模式分析 | 第22-26页 |
2.5.1 概述 | 第22页 |
2.5.2 风险管理机构产生来源 | 第22-23页 |
2.5.3 “有监理”的质量风险管理模式 | 第23-24页 |
2.5.4 “无监理”的质量风险管理模式 | 第24页 |
2.5.5 由保险公司委托的模式 | 第24-25页 |
2.5.6 业主委托的模式 | 第25-26页 |
2.6 试点模式选取及其本质解读 | 第26页 |
2.7 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风险管理模式运营机制 | 第28-41页 |
3.1 责任和义务界定 | 第28-29页 |
3.1.1 建设工程保险投保人的责任和义务 | 第28页 |
3.1.2 保险公司的责任和义务 | 第28页 |
3.1.3 风险管理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 第28页 |
3.1.4 检测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 第28-29页 |
3.1.5 质量安全鉴定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 第29页 |
3.2 保险公司的介入 | 第29页 |
3.3 保险合同签订流程 | 第29-30页 |
3.4 建设工程风险评估 | 第30-31页 |
3.4.1 建设工程风险评估的概述 | 第30页 |
3.4.2 建设工程风险评估的内容 | 第30-31页 |
3.5 建设工程保险的投保与承保 | 第31-36页 |
3.5.1 建设工程保险的组成 | 第31-32页 |
3.5.2 建设工程质量保修保险 | 第32页 |
3.5.3 建设从业人员的工伤(或者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保险 | 第32-33页 |
3.5.4 建筑与安装工程一切险 | 第33-34页 |
3.5.5 建设工程保险合同的签订 | 第34页 |
3.5.6 建设工程保险的保险费 | 第34-35页 |
3.5.7 建设工程保险的保险费率的浮动机制 | 第35页 |
3.5.8 建设工程保险的保险合同 | 第35-36页 |
3.6 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委托 | 第36-37页 |
3.7 建设工程风险管理 | 第37-38页 |
3.7.1 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概述 | 第37页 |
3.7.2 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期间和方法 | 第37-38页 |
3.7.3 建设工程风险管理机构的权利 | 第38页 |
3.7.4 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中其他单位的配合 | 第38页 |
3.8 建设工程保险的理赔 | 第38-40页 |
3.8.1 建设工程保险理赔原则 | 第38-39页 |
3.8.2 建设工程保险理赔流程 | 第39页 |
3.8.3 建设工程保险各类保险责任的理赔 | 第39-40页 |
3.9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上海轨道交通8 号线二期工程风险评估实例 | 第41-54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41-42页 |
4.2 风险分析 | 第42-44页 |
4.2.1 风险再识别 | 第42-43页 |
4.2.2 关键节点风险查勘 | 第43-44页 |
4.3 工作内容 | 第44-46页 |
4.3.1 工作流程图 | 第45-46页 |
4.4 工作方法与措施 | 第46-47页 |
4.4.1 风险再识别 | 第46页 |
4.4.2 现场查勘 | 第46页 |
4.4.3 工程数据分析 | 第46页 |
4.4.4 查勘报告 | 第46-47页 |
4.5 风险查勘计划 | 第47-48页 |
4.6 风险查勘工作情况 | 第48-52页 |
4.6.1 风险查勘工作概况 | 第48页 |
4.6.2 风险查勘具体内容 | 第48-52页 |
4.6.2.1 基坑工程 | 第49-50页 |
4.6.2.2 隧道工程 | 第50页 |
4.6.2.3 顶管工程 | 第50页 |
4.6.2.4 钢结构和膜结构工程 | 第50-51页 |
4.6.2.5 机电安装工程 | 第51页 |
4.6.2.6 停车场 | 第51页 |
4.6.2.7 轨道工程 | 第51-52页 |
4.7 风险查勘工作成效 | 第52-54页 |
4.7.1 工作成果 | 第52-53页 |
4.7.2 工程实施效果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4-58页 |
5.1 本文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5.2 新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 第55-56页 |
5.3 本文的后续工作展望和建议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