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3 研究意义第13页
    1.4 研究综述第13-15页
    1.5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6 创新与不足第16-18页
第2章 农村社会转型的理论阐释第18-30页
    2.1 农村社会转型的相关概念阐释第18-22页
        2.1.1 社会转型的内涵与结构第18-20页
        2.1.2 农村社会与农村社会转型的界定第20-22页
    2.2 社会转型相关的主要理论与模型第22-25页
        2.2.1 二元经济理论第22-23页
        2.2.2 刘易斯模型理论第23-24页
        2.2.3 兰尼斯-费景汉模型理论第24-25页
    2.3 农村社会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第25-30页
        2.3.1 和谐社会的思想源于社会转型第25-27页
        2.3.2 实现农村转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第27-30页
第3章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背景与历程第30-48页
    3.1 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沿革第30-33页
        3.1.1 中国社会的变迁过程第30-32页
        3.1.2 中国二元经济的形成第32-33页
    3.2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第33-36页
        3.2.1 改革开放以前及其期间的农村社会变革第33-35页
        3.2.2 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社会变革第35-36页
    3.3 农村社会变革的主要任务第36-46页
        3.3.1 农村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第36-38页
        3.3.2 农村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第38-41页
        3.3.3 农村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第41-43页
        3.3.4 农村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第43-46页
    3.4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目标第46-48页
第4章 农村社会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8-62页
    4.1 农村社会转型的客观必然性第48-49页
    4.2 农村社会转型的现实问题及成因第49-58页
    4.3 农村社会转型的发展动力第58-62页
第5章 国外农村社会转型的模式与经验第62-86页
    5.1 英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进程及经验第62-66页
        5.1.1 英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第62-64页
        5.1.2 英国农村社会转型的主要特征第64-66页
    5.2 美国农村社会转型的模式与启示第66-69页
        5.2.1 “美国式道路”及其条件第66页
        5.2.2 美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第66-68页
        5.2.3 美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启示第68-69页
    5.3 法国农村社会转型模式与经验第69-76页
        5.3.1 二战前法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与主要措施第69-74页
        5.3.2 法国农村社会转型的政策与经验第74-76页
    5.4 日本的农村社会转型途径及措施第76-78页
        5.4.1 二战前农业的状况与主要政策第76-77页
        5.4.2 二战后的农业改革相关措施第77-78页
    5.5 韩国农村社会转型和新村运动第78-86页
        5.5.1 韩国传统农村经济概况第78-79页
        5.5.2 新村运动的主要措施第79-82页
        5.5.3 韩国农村社会转型的经验第82-86页
第6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分析第86-104页
    6.1 东北三省的农村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构建第86-95页
        6.1.1 东北三省的优势条件第87-88页
        6.1.2 辽宁省农村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构建第88-90页
        6.1.3 黑龙江省农村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构建第90-92页
        6.1.4 吉林省农村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构建第92-95页
    6.2 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社会转型于和谐社会构建第95-98页
        6.2.1 珠三角地区农村社会转型概况第95-96页
        6.2.2 珠三角地区农村社会转型模式第96页
        6.2.3 珠三角地区农村社会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96-97页
        6.2.4 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社会转型经验第97-98页
    6.3 长三角地区农村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构建第98-104页
        6.3.1 长三角地区农村社会转型概况第98-100页
        6.3.2 长三角地区农村社会转型的主要模式第100-104页
第7章 推动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动力机制分析第104-114页
    7.1 动力机制的形成及作用第104-108页
        7.1.1 制度的概念第104-105页
        7.1.2 制度的功能第105-107页
        7.1.3 制度的变迁第107页
        7.1.4 制度的作用第107-108页
    7.2 动力机制中的因子及相互作用第108-114页
        7.2.1 政府第108-109页
        7.2.2 社会第109-110页
        7.2.3 农民第110-111页
        7.2.4 三者间的相互作用第111-114页
第8章 推动农村社会转型与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第114-134页
    8.1 加强政策引导第115-116页
    8.2 完善制度建设第116-127页
    8.3 构建价值观念体系第127-130页
    8.4 构建合理的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第130-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0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140-142页
后记和致谢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下一篇:金融领域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