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气田天然气开发先导实验区山2段储层地质建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前言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1.4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1页 |
1.6 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11-13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17页 |
2.1 工区地理位置 | 第13-14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14-15页 |
2.2.1 区域构造位置及演化 | 第14页 |
2.2.2 本区构造特征 | 第14-15页 |
2.3 研究区山西组地层发育情况 | 第15页 |
2.4 勘探开发概况 | 第15-17页 |
3 地层对比与划分 | 第17-25页 |
3.1 地层对比划分原则和思路 | 第17-18页 |
3.1.1 划分对比原则 | 第17页 |
3.1.2 划分对比思路 | 第17-18页 |
3.2 地层对比划分依据与步骤 | 第18-20页 |
3.2.1 岩性和电性关系分析 | 第18页 |
3.2.2 沉积旋回分析 | 第18页 |
3.2.3 标志层特征分析 | 第18-20页 |
3.2.4 建立对比标准剖面 | 第20页 |
3.2.5 对比各井的层组界线 | 第20页 |
3.2.6 区块统层 | 第20页 |
3.3 研究区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及对比结果分析 | 第20-25页 |
3.3.1 太原组与山西组对比划分方案 | 第21页 |
3.3.2 山西组内部对比划分方案 | 第21-22页 |
3.3.3 地层划分对比结果分析 | 第22-25页 |
4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分析 | 第25-39页 |
4.1 沉积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25-26页 |
4.1.1 沉积体系分析的基本概念 | 第25-26页 |
4.1.2 沉积体系分析工作方案 | 第26页 |
4.2 沉积体系内部构成及其特征分析 | 第26-39页 |
4.2.1 测井相分析 | 第26-29页 |
4.2.2 岩相分析 | 第29-31页 |
4.2.3 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分析 | 第31-34页 |
4.2.4 沉积相空间展布及演化特征 | 第34-39页 |
5 储层特征分析 | 第39-45页 |
5.1 砂岩类型与特征 | 第39-40页 |
5.2 储层微观特征 | 第40-42页 |
5.2.1 孔隙类型 | 第40页 |
5.2.2 孔隙结构特征 | 第40-42页 |
5.3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42-45页 |
5.3.1 层内非均质性 | 第42-43页 |
5.3.2 层间非均质性 | 第43-44页 |
5.3.3 平面非均质性 | 第44-45页 |
6 储层地质建模 | 第45-66页 |
6.1 储层地质知识库的内涵及意义 | 第45页 |
6.2 地质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 第45-47页 |
6.2.1 区域化变量 | 第45-46页 |
6.2.2 变差函数 | 第46-47页 |
6.3 随机模拟方法的原理与意义 | 第47-49页 |
6.3.1 随机建模的概念 | 第47页 |
6.3.2 随机模拟原理 | 第47-48页 |
6.3.3 随机建模方法及其特征 | 第48-49页 |
6.4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49-66页 |
6.4.1 数据准备 | 第50页 |
6.4.2 建模区域 | 第50-51页 |
6.4.3 基础数据输入 | 第51-52页 |
6.4.4 构造建模 | 第52-53页 |
6.4.5 沉积微相建模 | 第53-58页 |
6.4.6 属性模型 | 第58-64页 |
6.4.7 模型的优选 | 第64-66页 |
7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页 |